第31部分(第2/4 頁)
熱絡開始我們的計劃!”吳克銓是個特別的有心人,他要手下的幹部們抓住這種機會,向上海全面出擊。
於是崑山幹部們有意識地行動起來了:不放過每一個上海人,與他們建立友好關係。
“你們是上海老大哥,便宜點、便宜點!哈哈,以後常來,下次來還有更好的東西賣給你們!你們就把我們當親戚走就是了!”崑山人用真誠的感情和莊稼地的真貨及河湖塘裡的鮮魚活蟹為自己的發展來吸引上海人。
於是更多的上海人成群結隊來到崑山……
東風已吹起。吳克銓開始做自己夢想的事了——
他的第一塊心病還是紡織廠。想到紡織廠,吳克銓便想到了崑山籍的上海人龔兆源。
“夫妻倆都是解放前的地下黨員,讓他們來為家鄉做點事肯定願意。”吳克銓這麼想,於是有一天,住在上海烏魯木齊路的上海市經委顧問龔兆源的家裡來了兩位不速之客。“好啊,自家人不幫自家人還有啥人幫嘛·”龔老雖說已退休在家,可從來就沒有一天放棄過為革命作點貢獻的想法,如今聽說家鄉崑山要大發展,臉上心裡流露的都是高興。
“你們等等,我馬上與二紡機廠的廠長嚴永生聯絡一下。”龔老辦事幹脆,客人還在屋裡坐著時,就馬上操起電話找到老部下,說要“幫幫忙”。
“龔老,這是你家鄉的事,一句話:讓我們幹什麼我們就幹什麼。”嚴永生廠長爽快地答應了“崑山人”的請求。於是崑山縣工業二局的顧品元沒幾日便與上海的嚴廠長聯絡上了。但聯絡上並不等於就是攀親成功了。這個開頭非常難,難就難在上海人心底裡很願意在崑山再搞個“分廠”之類的合作事宜,可一到真正操作起來時發現問題不少,而且有些事似乎越不過去。比如上海與崑山分屬兩個不同省市,這樣的合作是不是得雙方“上面部門”批准·出了問題到底讓誰來裁決·是上海和江蘇有關部門·還是北京的中央部門·如果有了利潤又怎麼個分法·假如上海得到了利潤到底該不該划進總廠收入·如果不划進去分給了職工會不會是搞資本主義走了邪道·等等。最後研究來研究去,還是覺得“具體問題”不好解決。
第18章崑山的稱王之路(6)
吳克銓有些想不通了:“這個天地裡誰都在喊改革改革,可真正改革起來怎麼就會有這麼多的問題呢·看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還真不易。”
“繼續試試。”吳克銓後來又想到了上海的錢一平。錢是烈士遺孤,周恩來總理把他收養長大的。錢一平時任上海經濟協作辦副主任。經濟協作辦是80年代初政府為了“搞活”而建立的一個專門機構,專司對外經濟合作事宜。他們興許可以辦成事。
錢一平不愧是“崑山老鄉”,對吳克銓的想法很讚賞,表示一定“為家鄉建設出份力”。
再說龔兆源,第一次為家鄉攀親沒成,仍然信心很足,親自帶著吳克銓去金山石油化工總廠,請他們為崑山的紡織廠解決切片。金山石化總廠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這裡的管理層思想解放得早,加上看龔兆源老領導的面子,便同意跟崑山簽訂300噸切片的業務。錢一平得知這事後,對吳克銓說:“300噸肯定不賺錢!老吳,這事不能這麼幹!你們不懂可以理解,他們這麼幹就是不夠意思了!我去找他們。”錢一平很有些為上海同行的做法感到慚愧與憤忿。
“300噸當然只能開伙罷了。”錢一平找到上海的一個廠長批評一通後,那廠長向他袒露了真情。
“既然要幫人家就得讓人家做得起來,有錢可賺。再加300噸行不行·”錢一平瞅準機會問那廠長。“你是領導,我敢不聽嗎·”廠長笑著說。
吳克銓大喜,瞅準機會給錢一平副主任“加熱”戴高帽,於是最後一下弄到了1000噸。哈哈,1000噸就有飯吃了!吳克銓喜上眉頭,隨後又跟著龔兆源學起“地下工作”——這回他們是專門對付那些當時政策中某些保守僵化的條條框框。
第一次攀親的過程十分艱難而曲折,幾乎是在半公開半地下的狀態中進行的。這年12月31日,上海二紡機廠、上海石化總廠滌綸一廠和崑山工業局正式簽訂了一份《關於協作建設紡絲機實驗工場的協議》。
讀者讀到這個奇怪的協議名稱難免會感到好笑,但當時這個上海與崑山之間的第一個協作協議則富有深義。一是不叫聯營也不叫合辦,而是叫協作;二是實驗兩字很講究,既可退又可進;三是工場最微妙,如果有人怪罪下來,雙方就可以說這僅僅是一種實驗性的工場,它不算正式廠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