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第1/4 頁)
“哦,是你啊。”趙志記不起名字,笑嘻嘻地點點頭:“我睡覺晚了,可以進去不?”
“自然可以,自然可以,主考李大人。副考秦大人都在裡面呢。”那官員猛點頭。
“那我就進去了哦?你幫我跟他們倆說一聲。”趙志嘿嘿一笑,今日肯定是福星高照了。
趙志進了國子監,那官員一路領著,直接就進了一個門前用紅紙貼著“貼經”的考場。
“貼經”是什麼玩意?趙志納悶道。
其實趙志有所不知,這科舉考試並不如電視上放地那樣,唐代的科舉不但考試名目多,種類也多,趙志參加的進士科考試就包括了一下幾項:首先,帖經是在唐代科舉考試中乃至學校考試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考試方法之一。據《通典》卷一五《選舉三》所記;“帖經者;以所(試)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為通”。即任取經書一頁;將左右兩邊遮掩中間僅露出一行;用紙貼住其中5字不等;要求應試者將所貼之字說出或寫出;與今填空題頗為類似。帖經是唐代常科貢舉考試的重要方法之一。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各科考試;均考帖經。
問義;是對經義的闡述回答類似於現在地問答題。應試者根據題目要求;敘述經書中的史實與大義。以筆答稱為“墨義”;以口答稱為“口義”。唐代在貢舉常科;甚至在吏部選試中;多考試問義。明經、進士、明書、明算以及開元禮、三傳、三史等科的考試中;都有問義。
再有就是早上李林甫送來的試策題目了。試策是設題指事;由應試者做文章;頗類似於現今地命題作文。根據題目要求不同;又分為方略策、時務策、經史策等型別。如唐前期;秀才科試方略策;進士科試時務策;明經科試經史策。至唐後期在禮部常科考試中;普遍採用策問形式。策問是有相當難度地;它要求考生熟讀經史善於觀察、思考社會現實問題;對一些重大的歷史現象和社會現象有獨到見解;也要有較高地寫作技巧、華麗的文采和鮮明的思想主張。
這些東西,趙志自然不知道。趙志進了屋子,兩個官員正在對面,趙志急忙遞上名帖。那官員見趙志來了,點頭道:“開始吧。”說著用雙手掩住一張紙地左右兩邊。露出了中間的一行字,對趙志道:“開始吧。”
“開始?”趙志好奇道:“開始什麼?”說著好奇的盯著那中間的書目,只見上面寫著:“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
“回答出上下兩句。”那官員眼睛也不抬,不耐煩地道。
趙志傻眼了,無奈之下,只好敲了敲桌子:“你們抬頭看看。”
“看什麼看?你臉上有花麼?”那官員瞪眼道:“你答不答不答換人了!”
“等等!”門口一聲威嚴的喊聲,確是那“禽獸”踱著方步走了進來。
“秦大人。”那倆官員慌忙起身。
“坐吧。坐吧。”秦斯人點點頭,派頭十足,趙志連對他使了幾個顏色都裝作沒看見。氣的趙志咬牙切齒。
”怎麼樣?今年的考子?”秦斯人指著桌子上的筆錄道。
“大人請看。”那倆考官急忙遞過筆錄本,遞給秦斯人。
秦斯人扭頭過來,站在趙志身前單手靠在桌子上,裝作專心看著筆錄,腋下卻露出了一個大空,那張考紙正在顯露無疑。
趙志一掃之下,頓時大喜,只見那紙上是這麼幾句: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者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趙志連忙默誦了幾遍。確認自己記的差不多了,然後才微微咳嗽了聲。
秦斯人搖桿頓時一直:“今年的考子門都還不錯啊。”
那倆官員頓時附和:“是啊是啊。”
秦斯人站起身來,彷彿這才發現趙志一般:“這位公子考完了還不出去?”
“我還沒考呢。”趙志牛b哄哄的道:“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者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秦斯人取出桌子上地紙一看,連連點頭:“不錯,不錯,這個就記甲等吧。”
那倆官員急忙取筆填了,衝趙志揮手道:“出去吧,去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