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第3/4 頁)
應麒哦了一聲道:“為什麼這麼說?”
鄧肅黯然道:“若大宋不貿然進兵就算燕雲不得憑河防衛至少還能自保。而且百姓也不必因為北征之事受擾。”
楊應麒臉色一沉道:“志宏!現在才說這些又有什麼用處?其實我也不知道大宋這麼不爭氣連個小小的燕京也拿不下!但海上之盟幾年前就己經定下了如今的局勢無論如何也回不了頭了…我們在前面己經選錯了一次現在只有選取得利最大、禍患最小的一條路走那就是幫大宋拿下燕京然後促使金宋雙方以燕山為界內外分治!如今我們和李處溫己接上了頭萬事俱各就等著大宋再派人來了!我又暗中調來大兵船數十艘。萬一內應之事不偕便將宋軍運到平州西界登6繞過屯有重兵的武清、新城直襲燕京!”
他頓了頓又道:“咱們這些日子在滄州等地招收了幾千民夫徐文從中挑選了八百健者打入塘沽守備軍由二哥手下的人馬手把手地訓練幾個月下來這批人己頗為堪用如有必要便讓他們直接進入戰場如何?”
鄧肅驚道:“讓他們下戰場和我們漢部親自出兵又有什麼區別?”漢部的兵將來自大宋的極多所以很難因為這批新軍來自大宋就目為別部。
楊應麒沉吟道:“若指揮權在我們手上那他們自然算是漢部的兵馬了。但要是指揮權不在我們手上呢?”
鄧肅奇道:“不在我們手上?七將軍你打算交給童貫麼?”
楊應麒苦笑道:“交給他有什麼用?上次大戰中從西路調來的兵馬悍勇善戰者何止八百人?還不是一樣揮不了作用?”鄧肅問道:“那七將軍的意思卻是交給何人?”
楊應麒問道:“種彥崧的病養得怎麼樣了?”
鄧肅怔了一怔駭然道:“七將軍你要把兵權交給他?”
楊應麒笑道:“有何不可?”
鄧肅道:“他今年還不到二十歲……”
楊應麒截斷他道:“年紀小不是問題…當年我們幾個千里長征時大哥也才十**歲我更是十三歲都不足!還不一樣橫行馳騁、所向披靡?”
鄧肅皺眉道:“恐怕不能這樣比!當年大將軍、七將軍年紀雖小但一來天資卓絕二來際遇非常所以能人所不能。但種彥崧……他雖然出身將門似乎卻並無乃祖的氣魄。嗯若是他哥哥種彥崇在此我倒會覺得合適。”
楊應麒嘆道:“你說的也在理但目前再找不到更適合的人選了!氣魄不足可以慢慢歷練至於眼前這件大事我己請二哥調一員干將來做他的參謀幫他臨機決斷大事。”
鄧肅沉思半晌說道:“七將軍你執意要用種彥崧可是看重他的出身?”
“不錯!”楊應麒道:“我們漢部的組織太過強勢若是個尋常人來到不用多久自然而然會被納入我們的軍政體系之中。但老種是大宋名將聲威在外部隊由他的孫子帶領無論童貫給不給這支部隊一個番號外人也都會先入為主地認為這是一支宋人的軍馬。”
鄧肅聽到這裡己被楊應麒說服點頭道:“然則七將軍準備讓這支軍馬駐紮在哪裡’讓種彥崧領著回大宋麼?”這支小部隊雖然是由漢部訓練而成但一旦兵權交給了種彥崧便不宜再呆在塘沽的軍區了。
楊應麒道:“我打算讓他們駐紮在圍牆外邊你看如何?”
鄧肅呆了一下隨即明白過來。
塘沽開港以後在界河入海口築起一道圍牆而契丹人為了防備漢部軍馬又在這道圍牆之外另築一道圍牆進行圍堵。由於耶律大石對漢部兵馬十分忌憚築牆限敵也不敢過份逼近所以兩道圍牆之間的距離甚長別說幾百兵馬就是幾萬兵馬也排列得開。若種彥崧帶領人馬駐紮在那裡一來地不屬漢部身份上沒有瑕疵;二來也能讓那八百人馬時時提高警覺有利於士兵的成長。
所以鄧肅聽了楊應麒的安排馬上讚道:“七將軍好主意!”
宋遼大戰期間種彥崧一直在塘沽養病。對戰場之事他比外邊的人還著急但在左右的勸說下終於安下心來將養身體。
這段時間塘沽頗為平靜環境正宜養病。而為種彥崧診視的醫生又是當世第一流的給他服用的藥物也是天下最上乘的就是那些前後服侍的丫鬟僕人也都體貼入微。種彥崧畢竟年輕熬過最難熬的那一關後體力便恢復得很快。
種彥崧病癒之前左右怕影響他的病情一直將燕南戰場的訊息瞞得緊緊的直等他能舞動刀劍跟隨他來老家人種福才哭著向他轉述大戰詳情種彥崧聽說大宋慘敗、祖父致仕、兄長失蹤如同腦海中連響三個霹靂冷靜下來以後便匆匆來求見鄧肅請辭。
鄧肅問他:“你要去哪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