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第3/4 頁)
業,或因貪yu、嫉妒、慳財、欺誑等命終後將投生於餓鬼道中。
與地獄道相似,餓鬼道之說法,從今天看來,有其荒誕的一面。但它也是佛教倫理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佛教往往以此作為勸誡人的手段。它往往還和中國民間信仰相結合,作為勸惡揚善的一種方法,在民間有廣泛和深刻的影響。
3。畜生
畜生,新譯作傍生,為傍行之生類之意。據新譯《婆沙論》中說,諸有情因造作種種愚痴業,或因身語意各種惡行,墮於畜生道中。《業報差別經》中說,具造十業,得畜生報。一身行惡,二口行惡,三意行惡,四從貪而起諸惡,五從嗔起諸惡行,六從痴起諸惡行,七毀罵眾生,八惱害眾生,九施不淨物,十行於邪。畜生道種類繁多,差別不等,《正法念處經》說有四十億種,《樓炭經》說畜生道各各不同,大約有三類,一魚,二鳥,三獸。此三類中各有無數種。
4。阿修羅
阿修羅又作阿須倫、阿素洛等。其含意有三:一是非天,指阿修羅有天人之福而無天人之德。據《婆沙論》等解釋,素洛是梵文音譯,即“天”的意思,“阿”是“非”的意思,合起來即為非天。二為無端正,是說阿修羅容貌醜陋。但佛經中又說阿修羅男容貌醜陋,阿修羅女卻美貌非凡。三是無酒,指阿修羅不飲酒。說是阿修羅在過去世持不飲酒戒。或說阿修羅過去好酒,曾釀酒而不得,無酒得飲,便斷了酒。
在佛教中,阿修羅是六道之一,又是佛教護法八部眾之一。據說阿修羅生性好鬥,又多疑善嫉,爭強好勝,常與諸天鬥戰。眾生若犯嗔疑等,死後就會墮入修羅道中。
據《長阿含經》中說,有阿修羅王,名羅呵者,住須彌山北大海中,因見諸天從其頭上經過,即憤從心起,怒斥諸天對他無禮,於是發兵,與帝釋天為首的諸天發生大戰。他們之間的大戰經歷了很長時間,互有勝負,後來帝釋天等得到佛法相助,才終於戰勝了阿修羅。而阿修羅也最終皈依了佛法,還成了護持佛法在世的八部眾之一。
5。人
人指人道,是佛教所說的六道輪迴之一,眾生生命表現形式的一種。梵文音譯為摩兔沙、或末奴沙。據佛教解釋,人由色、受、想、行、識等五種物質及精神因素和合而成。據《立世阿毗曇論》說,在六道中,人具有八種性質,一是聰明,二是為勝,三是意細微,四是正覺,五是智慧增上,六是能別虛實,七是聖道正器,八是聰慧業所生,由此八種性質,故稱為人。另據《婆沙論》中說,所謂人,意即止息,在六道之中,唯有人能止息煩惱惡亂。又說人即忍之意,是指唯有人能在世間安忍。在有情眾生輪迴的六道中,人有思惟之功能,如新譯《婆沙論》中說:“何故此趣,名末奴沙。答昔有轉輪王,名曼吠多,告諸人曰:汝等yu有所作,應先思惟,稱量觀察。爾時人即如王教,yu有所作,皆先思惟,稱量觀察。便於種種工巧業處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
在此世間,人所居處,為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佛教所有學說,都是以人為中心展開的。佛教認為,人生在世,唯苦非樂;愚者認為是樂,識者唯見為苦。佛教所說的教法,就是教導眾生如何才能離苦得樂,所得的樂,就是佛家所說的涅盤境界。
三界六道(三)
天,梵語音譯“提婆”。在佛教中,所謂“天”,主要是指有情眾生因各自所行之善業而感得的殊勝果報,為六道輪迴中的一種,稱為天道,或天趣,而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自然界的天。佛教認為,天是有情眾生輪迴轉生的六道中最妙、最善,也是最快樂的趣處,只有修習“十善業道”者才能輪迴投生於天界。依《大毗婆沙論》說,天為光明照耀之意,因生於天趣中諸眾生身有光明照耀,自然光亮,故名為天。又說天是顯的意思,以萬物之中,唯以天高顯在上。又據《立世阿毗曇論》說:“天名提婆,謂行善因,於此道生,故名提婆。”在六道中,以“天”一道,最勝最樂、最善最高。《立世阿毗曇論》中說諸天報身之相:“所謂諸天,皆無骨肉,亦無大小便利不淨。身放光明,無別晝夜。報得五通,形無障礙。”
然而,佛教中的“天”雖然是諸有情眾生中最優越的趣處,能得到種種享受,但仍未tuo離輪迴,一旦前業享盡,則將重新轉入輪迴中。
7。六yu天
佛教所說諸天,分佈於yu界、色界和無色界之中。其中yu界諸天,主要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