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第2/4 頁)
對群眾影響過大,引起了統治者的疑忌,從其統治的利益著想,必須對其略加制約,而把扶植道教的重點轉到張陵聽創道教這方面來。其得到元朝統治者的大力扶持,具體表現在玄教首領所受的尊寵上。前面說到,玄教創始人張留孫,從元世祖起,受到歷代皇帝的尊寵,其政治地位之高,道教權力之大,在當時道教諸派首領中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如此,他與他的弟子吳全節(玄教第二任掌教)還參與了元朝的政治,‘朝廷有大謀議,必見諮詢‘。①多次受詔外出訪賢,向朝廷推薦官員;官吏間發生矛盾糾紛,又主動為之疏解。趙孟瞓《玄教大宗師張公碑銘》說,張留孫‘每進見,必陳說古今治亂成敗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賴公薦揚,致位尊顯者,數十百人。及以過失獲譴,賴公救解,自貸於死者,亦如之‘。
他們的這些活動,一方面取得了皇帝更大的信任,將他們‘比於親臣‘;另方面,交結大臣並在其中獲得令譽。當延皊四年(1317),張留孫年滿七十時,仁宗為之大舉祝壽,‘賜宴崇真宮,內外有司各以其職供具,宰相百官鹹與焉‘。②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吳全節年滿七十,慶典一如張留孫。張留孫死後,送回龍虎山安葬,‘自京師至其鄉,水陸數千裡,所過郡縣,迎送設奠,不約而集。比葬,四方弔問之使交至‘。‘自王公以下,治喪致客,未有若此盛者‘。③張留孫輩利用元室對玄教首領的尊寵和優越的政治地位,使玄教獲得很大的發展。
玄教是從龍虎宗分裂出來的,張留孫和他的許多弟子,都出身龍虎山,其基本信仰和主要方術,亦與龍虎宗無異。但是,它有自己的傳承系統,有的組織體制。因而它是一個的道派,與原龍虎宗有別。
其傳承系統共歷五代。第一代掌教張留孫,掌教四十四年。其生前所受的封號,除開府儀同三司以外,其餘各項,皆為其後歷代繼任者所承襲。第二代掌教吳全節(1269~1346),字成季,號閒閒。龍虎山道士。於張留孫逝世之次年,即至治二年(1322),繼任掌教二十五年,於至正六年(1346)逝世。第三代掌教夏文泳(1277~1349)。字明適,號紫清。龍虎山道士。延皊七年(1320),張留孫預將教事付吳全節時,命夏文泳繼吳之後嗣教。至順二年(1331),吳全節告老,夏即遵囑嗣教。至正六年(1346),吳全節逝世後,正式繼任掌教。但僅四年,於至正九年逝世。第四代掌教張德隆(生卒不詳)。字元傑,自號環溪。張留孫從子。早年學道龍虎山。至正九年繼夏文泳掌教。時已至元代末期,至正十一年,韓山童的白蓮教和劉福通的紅巾軍相繼起事,天下大亂,元統治處於風雨飄搖中。張德隆掌教至何年,未見記載。
一般學者皆以張德隆為玄教最末一任掌教。但從王禕《馬跡山紫府觀碑》和蘇伯衡《梁道士傳》的記載中,發現繼張德隆之後,還有一個於大宗師掌領玄教,而據《漢天師世家》卷三《張正言傳》考之,此於大宗師當為於有興。他先後拜師何恩榮、薛廷鳳、薛玄曦,為張留孫之再傳。考上述諸文所記,至正十四年,於有興已任掌教,至正十八年仍在掌教任中。此時離元亡已不到十年,他可能是玄教最末一代掌教了。
在玄教掌教的嬗遞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掌教傳承製度。主要的有:第一,除第一代掌教張留孫由元世祖直接任命外,其後的幾代掌教皆由前任掌教選定,推薦給皇帝,由皇帝降‘璽書‘加以任命。第二,繼任掌教在接任時,除必須有皇帝正式任命的‘璽書‘外,又須以張留孫遺下的大宗師印和寶劍相承傳,以為內部憑證。據袁桷《玄教大宗師家傳》記載,寶劍為至元十四年由元世祖所賜,上刻‘大元賜張上卿‘;印則是皇慶二年(1313)仁宗所賜,上刻‘玄教大宗師‘,手授曰:‘以是傳教俾永遠‘。這種以印、劍象徵教權的傳承辦法,是模仿歷代天師以張陵都功印和佩劍相傳承的制度而來。但玄教大宗師的印、劍都來自皇帝所賜,比張陵的印、劍更具有權威性。玄教掌教所受的璽書和印、劍,又明確表明其教權直接來自皇帝,他們可以憑藉這些象徵教權、皇權之物,自主地行使對該教派的管理權,不必再聽命於天師。因此,無論該教派所轄區域道官的任命、宮觀的建立,以及道士的吸收等,都是由玄教歷任掌教獨自處理。
玄教又有的組織領導體制。其首腦機關在大都崇真萬壽宮,最高首領是玄教大宗師。下設玄教嗣師、崇真萬壽宮提點、江淮荊襄道教都提點等職,以輔助大宗師工作。其下根據元朝的行政區劃,設立各級地方組織。路設道錄司,職其事者為道錄、道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