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二人走了,消失在黑夜之中,瀏陽河的河水緩慢地流著,響聲平和。這響聲和河邊的蘢蘢翠竹的沙沙響聲相比起來幾乎跡近於無聲。崔子鍵走後,喊“告太平”的那個聲音走後,常懷遠和郭風走後,河邊就安靜下來,恢復了只有天籟之聲的寂靜。
如此過了半個時辰,一蘢翠竹下面的河水之中,突然悄默無聲地側身浮起了一顆頭。這顆頭,一直側身埋在水下,有一隻耳朵略微露出水面,那是為了偷聽河灘上發生的一切。而這顆頭的嘴巴,一直含著一根很長的軟管。這軟管是用做油布傘的桐油漆布做成的,出口綁在遠處的一塊石頭上,露出水面而又不會被人發覺。這人便口含這棵軟管作吸氣之用,長時間潛於水下。他只露出一隻耳朵於水面,偷聽河灘上的動靜。如此潛藏,竟將河灘上的一應大高手,盡皆隱瞞了過去。
這人鑽出水面,又啼聽了半晌,才慢慢走上岸來。他穿著一襲僧袍,光著一顆和尚頭一赫然正是朱元璋為潭王朱梓配備的佛教師傅道行和尚!
道行上得岸來,立即展開輕功,沿河而去,然後他在一處地方過了瀏陽河,直奔朱元璋的京城而去……
瀟湘書院圖檔,tearheavenOCR
第七章 寧見閻王,不見賊王
常懷遠隨郭鳳來到了雁蕩山。
雁蕩山,是一座奇異之山,充滿神秘。古代典籍中傳說雁蕩山頂有一個巨大的大池,每逢秋季,群雁歸此度冬,所以此池就稱為雁蕩,此山也就被稱為雁蕩山。據志典考證,這個雁蕩方圓十里,具體地點在今雁蕩山芙蓉峰頂。沈括記述雁蕩山時,這個雁蕩就已乾涸了,只有更遠古一些的典籍中,對這個神秘存在的雁蕩有明確記敘。
雁蕩山形成於六千萬年前,它是由火山噴出的流紋岩類構成的。它有一種獨特的地貌現象,在地貌學上稱為古夷平面。在一處相對的區域內,火山噴發的流紋岩石,因千萬年的流水浸蝕,即沈括大奇士稱之為“水鑿”的自然現象,造成了這一區域內的深溝巨壑,模樣極像黃土高原上的溝壑。中國最大的一部線裝書《古今圖書整合》中,有古人用古國畫技法“奇形恩頭披麻流皴筆法”畫的一幅雁蕩山圖,沈括註文字說:“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自下望之則高巖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
站在山頂,遊者會看見山巒齊一,相對平坦的一片山頂。
可是如若掉以輕心,走至巖邊會嚇得心臟停止跳動,被那岩石堅硬,石形陡峭的五六百丈高的深溝巨壑嚇得靈魂出竅。那迷宮一般的深溝奇峽,轟雷似響的流水,抬頭落帽不見頂的龍湫大瀑布,卻又令人留連忘返,入仙境而不思離去。
郭鳳帶著常懷遠穿溝走峽,來到了神仙岩玉風門。
一進雁蕩山,兩人便已取下了蒙面黑巾。到了神仙岩,門人早已通報,十數人迎至巖口關隘門外,擁著二人到巖頂。常懷遠進關隘之時,見關隘上書有玉鳳門三個大字,才知這就是才開宗二年便已聞名江浙的一派劍門“玉鳳門”。
常懷遠止步道:“一路東來,公主為何不提起玉鳳門之事?原來公主就是名震江浙的‘劍中劍’女俠?”
郭鳳笑道:“那等匪號,常大哥何必提起?請。”
上得巖頂,只見巖頂有十數間精緻小屋,樣式卻巧構奇築,不管是在凹曲面的屋頂,還是起翅的屋角,都很像宮殿,只是規模上小得多罷了。大廳正中,一塊懸匾上大書著“仙霞宮”三個大字。
兩個女門人扶著一個不到五旬的婦人,站在屋子中間。這婦人手持一根烏黑的龍頭柺杖,看上去似乎非常柔弱,全然沒有一點內力武功。
郭鳳先拜見老婦人:“姑姑,鳳兒回來了。”
拜畢起身,她指著常懷遠道:“姑姑,你叫鳳兒在江湖中遇到常懷遠便給你帶回來。鳳兒給你帶回來了。這便是常懷遠。”
常懷遠上前見禮道:“晚輩常懷遠,見過郭前輩。”
這老婦人便是郭玉英,她笑道:“好極了。常大俠請坐。”
坐下之後,僕人奉上茶來,郭玉英便道:“鳳兒,你將在場之人帶下去準備宴席,我有話要與常大俠單獨談。”
郭鳳帶著眾人下去後,郭玉英道:“常大俠的師承可否告知老身?”
“晚輩的師父是明教護教散人周顛。”
郭玉英道:“常大俠是周神仙的弟子,在武林中輩分極高,算起來與老身是同輩。只是其中有一件事,便老身又必須以長輩自居,不知你知不知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