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英國人花在食物方面的開支就不得不提高。此外,幾個向英國出口食品的國家出現歉收也是原因,例如西班牙的蔬菜出口價格就因為歉收而提高了不少。值得留意的是,英鎊利率目前為,很難想象英鎊能短期內轉弱返強。
顯示英國政府刺激經濟措施並非很有效的RPI“趨零”現象,也是應該留意的問題——起碼到現在為止還沒出現明顯的效果。過去半年以來,布朗政府和英倫銀行為了救市可謂已經使用渾身解數,也沒少花錢,減稅、降息、增加政府支出、狂印貨幣、甚至連美國還不敢做的銀行國有化也做了,目的是為了快速扭轉經濟困局。這些措施已經使英國的公債在跟著下來的幾年以年均6%的速度劇增,但是英國現在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
英國經濟全球化程度相當高,這也就造成了英國大撒金錢仍無濟於事。英國不可能透過自己大撒金錢擺脫這種困局,而美國的情況也有類似之處。英美要求其它國家也大撒金錢來救市,正是為了改善這種外部條件。但是,在G20峰會上,英美必須要說服其它國家配合它們的行動,不可能是無條件的,例如它們必須在改革國際金融秩序等方面作出妥協和讓步。但日前美國財長蓋特納對周小川關於SDR的提議的回應,顯示這種讓步似乎並不在英美的考慮之內。如果G20峰會未能達成有利於英美救市的成果,那麼英國繼續推出刺激經濟計劃也只是把錢往大海里砸,還不如留點彈藥救濟失業群體。從這一角度看,金的質疑相當適時,也顯示了英國政府內部保守派的深層考慮——英國經濟要準備過二戰以來最緊的日子了。
。。
4、沐浴風雨長城煥新顏(1)
雖然知道現在,學術界還在為“中國應不應該救市”而爭論不休,但“救市”與否先當別論,“護市”和“治市”的行動早在去年就已經大張旗鼓的開動了。
不一樣的中國式“治市”
還是在2008年10月,全球忙著救市的時候,中國就積極應對了。不僅配合歐美央行降息救市的大行動,而且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維護國內金融、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穩定。比較而言,A股近期的表現強於周邊股市。業界分析人士認為,國內政策救市越來越救到了點子上,有利於A股市場的穩定。
應該看到,中國救市方式與美歐是不一樣的。美國次貸危機是銀行出現流通性問題、障礙性貧血,透過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間接救股市。歐洲金融系統與美國關係密切,其救市的方式也如出一轍。德意志銀行明確指出,由於歐洲各國不斷出臺的救助銀行政策,當前金融系統崩潰的風險有所減退,但市場對於經濟衰退的擔憂卻日趨加重,並影響了救助政策的效果。
與歐洲不一樣,中國受美國次貸危機直接影響很小。正如多數外國分析家強調指出的,中國金融市場的特色使得這個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受到了保護,如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那樣。漸進而慎重的改革,幫助中國建起了金融“防火牆”,避免了當前市場混亂中“最糟糕的一面”。 因此,中國救市不需要向金融系統大規模注入資金。
那麼,中國救市方式的著力點在哪裡?分析人士認為,近期市場上流傳的一些寄希望對股票市場強力行政干預的所謂利好,可操作性不大。而針對未來外需減少的預期,從挽救實體經濟入手,透過適度放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啟動內需來保持經濟增長,透過補貼出口退稅措施來促進出口貿易增長,並且透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和股市的交易執行機制來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發展,或許才是救市的真諦。國內分析人士進一步指出,美國的金融業佔據半壁江山,虛擬經濟的下滑導致的“負財富效應”對居民消費影響巨大,而消費佔了美國GDP的60%~70%,因此,美國要透過救助信貸市場進而拯救實體經濟。由於中國股票市場與實體經濟的不對稱關係,實體經濟向好只是股市繁榮的必要條件(即實體經濟上行不意味著股市上行,實體經濟下滑則股市必定下滑),因此,需要救實體經濟來拯救股票市場。
一個時期以來,我們對啟動內需缺乏信心和緊迫感。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再次把啟用和擴大國內消費的任務擺在了我們面前。在當前新形勢下,啟動、引導、啟用和擴大國內消費,更具重要的戰略意義。
分析人士指出,2008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達到了65%左右,但我國的年均最終消費率卻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佔貿易總量一半以上的加工貿易基本上沒有融入我國國內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