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席特納的一份報告,特納在報告中指出,全球金融危機有三大根本原因:全球宏觀經濟失衡,缺乏社會價值的過度的金融創新,銀行資本和流動性監管方面存在嚴重缺陷。該報告全面闡述了全球金融系統改革的方案。方案包括:銀行資本和流動性監管制度的徹底改變,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在經濟上行期建立反週期緩衝基金以備危機時使用,加強對“影子銀行”、對沖基金等的監管,改革信用評級機構,改革鼓勵高風險投資的薪酬制度等。
根據英國金融監管局的要求,即使在經濟繁榮期,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也要至少達到7%。然而根據巴塞爾協議目前的規定,銀行最低核心資本充足率為4%。特納在報告中強調,監管機構應擴大監管範圍,把其他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的機構均納入監管範圍。他說:“如果某些機構看上去或聽上去都像一家銀行,那麼我們就必須把它當作一家銀行來監管。”
特納在報告中一改以往反對建立泛歐監管機構的想法,轉而支援建立一個整合國家監管力量,防範跨國金融風險的泛歐監管機構。他說:“我們既需要強化國家監管力量,也需要更為緊密的跨國合作。”這份120頁的報告選擇在此時釋出並非巧合。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這份報告實則是為兩週後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奠定基調,為金融監管改革的討論設立基本框架。但英國金融監管局無法在上述領域獨立行動,而需要和其他各國及國際機構緊密合作。
分析人士指出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將重點討論如何改革國際金融體系,以及推進國際合作。但是,要真正推進國際金融合作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尤其是美國很難同意改變目前的自由資本主義模式,而深受金融危機之害的歐盟國家又將把矛頭直指美國模式。所以,有悲觀者擔心,各國最終仍將執行各自不同的金融監管機制,只是監管力度會加大而已。
4、劍峰所指之二:金融重構(4)
英國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重災區,英國諾森羅克銀行和布拉德福德…賓利銀行相繼被國有化,蘇格蘭哈利法克斯銀行被萊斯銀行收購。英國政府還不得不向蘇格蘭皇家銀行和英國萊斯銀行集團連續注入巨資和提供貸款擔保,導致英國政府直接控股這兩家銀行。
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26日說;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即將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峰會上將推動制定更高的全球性金融監管標準。
各國對國際金融監管的意見
針對該問題,世界各國反應不一。
3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晚釋出的其所屬金融研究所發表的文章指出,目前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存在諸多問題,需進一步改革。文章指出,本次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次貸危機,透過各類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等渠道,迅速在全世界蔓延。有效的金融監管是防範金融風險最有力的外部約束力量,而危機的快速蔓延暴露出了部分發達國家在金融監管理念、體制及國際合作等多方面的問題。
為了在倫敦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之前協調好各方立場,應德國總理默克爾邀請,歐盟8個成員國領導人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等3月22日聚首德國首都柏林,經密切磋商,達成強化國際金融監管七點共識。
奧巴馬25日就金融監管問題與國會議員和財經官員舉行了會談。他在會後表示,美國從當前金融危機中學到的經驗就是“20世紀的金融監管不適用於21世紀的市場”。他指出,金融危機並非不可避免;而金融市場的穩健需要透明的管理制度,這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利益,並最終有助於金融機構的發展壯大。不過,奧巴馬也承認,構建新金融監管體系並非輕而易舉,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他強調,當前的金融挑戰是全球性的,美國也將敦促其他國家一道提高金融監管標準。
即使沒有美國政府的敦促,作為全球金融危機另一重災區的歐洲就已經準備開始啟動金融監管體系改革的程序。受歐洲聯盟委員會委託,以前法國央行行長、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德拉羅西埃(JacquesdeLarosiere)為首的專家小組25日釋出報告,建議歐盟強化整體層面的監管預警,建立新的泛歐金融監管機構。
BreakingViews19日發表的為G20準備的一份檔案草案顯示,全球金融監管機構應當採取措施,幫助避免銀行業問題積累最終傷害到更廣泛的經濟。這份檔案稱,所採取的措施應當容易理解,便於實施。檔案最終版本將通報G20領導人在4月2日倫敦召開的峰會上作出的決定。上述檔案中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