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自此,侵入華朝腹地,縱橫肆虐達數月之久的這一股頑敵全軍覆沒,沒有走脫一人。俘獲戰馬倒不多,因為多數戰馬在峽谷內被燒死或踐踏而死,活著的都嚴重灼傷,難以乘騎;契丹人數月來搶掠的金銀財寶全部奪回,契丹人個個搶了不少金銀在身,但卻連使用的機會也沒有,到頭來小部分人被俘,大部分人入了土。未嘗不是報應。
最後一場大戰,己方損失微乎其微,主力部隊攻入契丹人營寨,消滅二百留守的契丹人,自己傷亡數十人;而在這餓狼嶺,千餘士兵對契丹一萬多騎兵的一場大戰下來,己方只有區區幾人受了箭傷,也就是一開始士兵們現身朝下方扔酒罈時,被敵人弓箭射中的,自峽谷裡成為一片火海,契丹人就再也沒能還擊過。可稱完勝。
蕭若在全體士兵的目光中,緩緩行到兩側峽谷最高處,“這裡,”他提腳跺了跺地面,鳥瞰全軍將士,朗聲道:“這裡將會立起一塊石碑,刻下今日所發生的一切,也刻下你們的功勳,讓千秋萬世的後人緬懷。這餓狼嶺,從今天開始,改名為破胡嶺,以記念今日我軍破胡於此。大敵業已平滅,待返京之後,論功行賞,全軍將士人人俱有封賞……”
將士們歡聲雷動,連綿一片,此起彼伏,“萬歲”“萬歲”的歡呼一聲接著一聲,響遏行雲,穿金裂石,激盪于山壁叢林,迴旋在這一片血腥肅殺的沙場……
第十八章 大戰結束
大戰結束,皇帝派飛騎回京報捷,同時傳達皇帝口諭,命翰林院翰林們著手起草正式國書,派使者送往契丹王廷。
國書用字遣詞務必不卑不亢,傳達善意的同時暗藏鋒芒,若契丹人同意簽定和約,那這三千多契丹俘虜可以交還給他們,兩國和睦共處,在邊境開設榷場交易互市,對兩國民眾都有好處;如契丹人非要兵戎相見,天朝七千多萬漢人絕不會屈服,便以三千多俘虜的鮮血祭旗,兩國再來一場惡戰,決一生死。是戰是和,讓契丹人自己掂量著辦。
再派人去北方邊關三鎮,傳令那三位身兼節度使之職的侯爺即刻進京述職。這一支人數不算多的契丹鐵騎得已深入內地,為禍達數月之久,歸根結底還是他們的無能所至,責無旁貸。
這三家侯爺也是世襲爵位,又身兼節度使之職,手握一鎮軍政大權,儼然便是一個半獨立的小王國,朝廷裡下達的命令,對他們有利的,他們便立刻執行;有損他們利益的命令,他們便敷衍了事,陽奉陰違。朝廷一慣對他們也無可奈何,要是嚴厲懲辦他們,只怕反會激出禍亂。這也是王朝積弊重重的一方面。
蕭若打算趁此大勝餘威,招他們進京,以喪師辱國之罪罷免他們節度使之職,並將節度使一職永久取消,日後邊關地區派經略使管政事,派總兵掌軍事,由朝廷直接委任,一舉根除掉這一百年弊病。如若他們膽敢找藉口不進京,便以抗旨不遵之罪,發大軍征討他們。他們沒多久前被契丹人大敗,元氣大傷,士氣沮喪,相信王師一到,以皇帝現今威望,敢跟隨侯爺們造反計程車兵不會太多。
頑敵終於被撲滅,境內已無敵軍,此前皇帝嚴令左近百姓不得靠近戰場一帶的禁令自然解除,附近村鎮的老百姓們一窩蜂擁來軍營,爭相目睹當今天子的風采。
百姓們聽說皇帝為將契丹韃子消滅,不懼矢石之險,不辭遠征之苦,御駕親征率兵千里追擊敵軍,與將士們同食同臥,平易近人,並且嚴令約束軍紀,於民秋毫無犯,今日又巧施妙計火燒胡騎,一舉將敵軍盡數殲滅,其大智大勇,可比古之聖君……這些訊息在百姓們之間流傳,一傳十,十傳百,口口相傳時不免添油加醋,修飾加工,自是人言言殊,越傳越是玄乎,到得後來,當今天子簡直成了千古未有的明君聖主。皇帝的聲望一時間達到頂點。
蕭若卻不過眾多民眾的殷殷之情,便攜鐵寒玉及諸將出營一見。
只見營寨外人山人海,萬頭簇動,黑壓壓一大片,也不知有多少人。百姓們見身著金甲的皇帝出來,嘩啦啦一齊跪拜叩首,轟然道:“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鄉親們快快請起。”蕭若作個虛託手勢,揚聲說道。
皇帝拉著鐵寒玉走到人群當中,溫言撫慰激動的人們。幾個白髮蒼蒼的老村民圍著皇帝,邊走邊哭訴村民們的辛酸苦難,說到動情處,一個二個哽咽失聲,泣不成語。
蕭若聽了感同身受,心裡一陣陣酸楚,眼眶泛紅。他在21世紀時也是平頭老百姓一個,又不是姬煌那種溫室中的花朵,如何不知底層人們的苦楚難處,與他們分外談得來。
一旁鐵寒玉見他得到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