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宋和吳二國,此處出現的太宰乃是吳國的大臣。關於吳國太宰與子貢會面一事,在《史記》中有記載,而且有過兩次會面。吳之太宰名為嚭(讀音: pǐ)。在外交會見結束後,吳太宰問道,夫子是聖人嗎?他一定具備很多的才能吧。
關於此段話的解釋,古注與新注不相同。新注為南宋朱熹所著,在此之前的《論語》註釋尚未明確孔子的思想體系。與訓詁相比,朱子採取了更合理的思辨性考察角度,對《論語》進行了重新闡釋,從而創作出了《論語集註》。此前註釋被稱為古注,其代表便是何晏(?— 249)的《論語集解》。何晏之母乃曹操夫人,何晏本人在宮中長大,因此具有一定的權勢。《論語集解》是由他召集了眾多學者,將漢魏之前的古注綜合而成,因此並非他個人的著作。何晏本人信奉老莊思想,以開創清談而聞名。作為老莊的代表人物,又總結《論語》古注,也可以算是前面所述的“纏繩”一例。然而從朱子的新注中可以看出,老莊式的思考方式被排除在外。 。 想看書來
多才多藝(3)
關於古注和新注說來話長,現在我們對“儒教”所提出的闡釋多以朱子的新注為依據。
新注中對太宰的話解釋為: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是由於孔子的多能。其中也包含了這樣的意味——聽說孔子被稱為聖人,那麼應該如傳言所云,什麼都會吧。
然而古注的解釋為,既然是聖者,那麼不應該連一些瑣碎的小事都會吧。其前提是作為聖者,不應該多能。
根據新注的解釋,太宰邊點頭邊說:“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如同傳言一樣啊。”而古注的解釋則為:“聽傳言如是說,那麼孔子究竟算是聖者嗎?”太宰一邊問道一邊側過腦袋思考,所言不免帶有挖苦之意。
針對太宰的提問,子貢回答道:“天縱之將聖。”對此,按照古注的解釋為,受上天所封的將聖。古注中寫道:“將大也”。然而,在新注中對該句的解釋為,天縱之,使之成為將聖。既然為聖,那麼必然多才——這是對子貢所言作出的解釋。成為聖人有諸多條件,假設多能是其中之一,那麼由於孔子在此方面極為突出,因此稱為“又”。然而多能未必為聖人,假設成為聖人的條件中特別強調“孝”,那麼在孝行方面尤其突出的人物,便可稱之為“又孝”。
古注針對“多能”,對聖者提出了質疑。於是,子貢的回答便有辯解之意。其回答為:孔子先生既為聖者,也是(指並非成為聖人的條件,或者為非聖者的因素)多能之人。
孔子在聽到太宰與子貢的會話後,說道,太宰怎麼會了解我呢?我在年少之時,由於身份卑微,生活窘迫,所以掌握了許多卑賤的技藝。君子會有這麼多的技藝嗎?應該不會吧。
根據孔子所言,對“多能”作出了否定。在孔子看來,身為君子,不應具備一些瑣碎卑微的技能。“多乎哉?不多也。”——該句為自問自答句型,進一步加強了否定意味。
君子不應該多能,何況聖者乎?孔子出身貧賤,無奈只好學習了許多的技藝。在文中繼續寫道: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共九字。古注中將此單作一章,而新注將此與前句合在一起。所謂“試”是指做官。古時候,出世便是做官。由於沒能做官,於是便學習了許多技術。“藝”表示技術。“牢”為孔子弟子之名,姓琴。孔子對牢所言被其弟子收錄到了《論語》中,由於與前章中所提到的“吾少也賤”相對應,便將此句收編至此。
孔子並非個人喜好而成為多才多藝的。他也曾感嘆,真正的君子不應如此。
儒家將全能人才作為個人奮鬥的理想目標。所指的全能人才,是接受了全面均衡教育才實現的。“鄙事”——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技術——不在六藝之列。
六種德目如果不與學問相結合便會引起禍端。六藝中,禮、樂、書、數與學問較為接近,而射及御與學問相去較遠。孔子開玩笑說成為御的專家,正是基於御是距學問最遠的觀念。
選擇學習御的戲言,在體現了儒家追求學問至上的同時,也顯示出了其對專項技術的歧視。儒家的長短都濃縮在了這一句小小戲言之中。
文中太宰是指吳國太宰嚭。其人在吳越戰爭中充當了一個醜陋的角色。吳在會稽山將越包圍並逼其走投無路時,嚭接受了越的降服。而不接受越降服、主張徹底消滅越的伍子胥在與嚭之間進行的政治鬥爭中落敗,最後被處以死刑。嚭之所以接受越的降伏,據說是由於他收取了越的賄賂。
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