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綣�的憬枇�30倍的錢炒石油期貨,你賭它要漲到每桶200美元。你想象一下會怎麼樣?
第二座冰山我把它稱為“金融創新劍走偏鋒”。美國是一個創新主導的國家,這是它的長處。簡單地說,世界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金融發展模式,一種是東京模式,一種是紐約模式。東京模式是說在東京市場上,證券的定義或者是股票,或者是債券。如果不是的話,日本通產省要審批,審批週期很長,所以很多金融創新最後就不了了之了。而紐約的發展模式,一句話概括,就是“陽光下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證券化”。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美國的好萊塢非常發達,原因很多,大家說美國的導演、演員大腕雲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美國的金融服務業很發達。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很簡單,如果說你有一個非常好的點子,你想把它變成電影很困難,因為你沒有演員也沒有導演。這個時候高盛來了,他說我給你做一個情景假設,假設明年你的電影上映了,第一個月的票房收入是1億美元;第二個月是2億美元;第三個月你可以拿到3億美元,那麼依託於這個未來的現金流,你可以發行一個資產證券化產品,一下就可以募到30個億,可能還會有銀行給你貸10個億,那你可能就會一下拿到了40億美元。你手裡有40億美元,張藝謀可能就會自己來找你了,然後說,我再給你介紹一個演員叫章子怡,那麼這個事情就辦成了。如果說最後你的電影放映的時候第一個月的票房收入就有2億美元,那麼買你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老百姓就都發了財,大家皆大歡喜。但是如果說這個電影最後沒有被批准放映,那就麻煩了,所有買你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老百姓就會損失慘重,貸款給你的這家銀行就會破產了,這樣傳遞下去,可能會因為一個電影沒有拍成,就會引發一場小小的金融危機。在高槓杆化的今天,這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所以,當證券化伸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如果不加甄別,總會有一個西瓜實際上是地雷,這次,次貸成為了這個地雷。 。 想看書來
海面下的三座冰山(2)
第三座冰山我把它稱為“信用消費危如累卵”。為什麼呢?美國社會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信用消費愈演愈烈,直至無法收拾。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些小事就可以讓我們一目瞭然。1992年我剛到美國留學的時候,第一件事是要申請信用卡。但那時候申請信用卡是很麻煩的,尤其是一個外國留學生,沒有工作,沒有信用歷史,銀行有很多的理由不相信你。留學生大概半年後可以拿到第一張信用卡,我記得我們那時拿到第一張信用卡時都很高興,和同學打電話時都問,你有沒有拿到信用卡啊。2000年,我們發現,剛到美國的留學生可以在一週之內拿到5張信用卡。8年之內,美國的信用體系完全失效了。為什麼會這樣呢?美國的信用卡公司的盈利模式是這樣的,我們中國人每個月一般都要把當月信用卡的餘額還掉,美國人是不還的,那怎麼辦呢?他就順延,所以要付利息,利息是17%,所以美國信用卡公司的利潤率大致是17%,是一個高利潤率的行業。這樣的情況下,有1%、2%,甚至更高一點的壞賬率銀行都會覺得無所謂了,反之,它會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去擴大自己的客戶數目,把持卡人數從10萬儘快變成100萬或1 000萬,於是就有了大家都瘋狂發信用卡的現象出現。但是這個運作的模式需要有兩個前提假設,第一個假設是經濟總體比較向好,多數人還得起錢;第二個假設是大部分人是有良知的。但我們知道,這兩個假設都是靠不住的,首先,經濟是不可能永遠向好的;其次,當經濟不好的時候,沒有錢的時候,大部分人是沒有良知的。
有一張圖,畫的是在懸崖的尖上,有一座小樓,這個懸崖的名字叫次貸,然而,在這個小房子上又建了很多高層建築,這就是次貸衍生出來的各種複雜產品。當根基一搖晃,上面所有的房子瞬間崩塌了,我見過的關於次貸的漫畫中,這張是畫得比較好的,它講清楚了次貸危機的發生、發展,就像懸崖上的這座小樓和它托起的建築。
次貸危機是一場百年難遇的大危機,但實際上小危機是層出不窮的。股民最愛說的就是美國有過黃金10年,為什麼中國不能有黃金10年。仔細回憶一下,過去10年華爾街的所謂黃金10年也差不多發生過10次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俄羅斯債券違約危機、1997年的長期資本倒閉危機、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2001年的“9·11”事件、2002年的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