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4 頁)
身直奔春日來臨的大街,冷風撲面,惱怒促進了腎上腺素分泌,心跳加快,血液沸騰,不由得“鬥志昂揚”。
肯定有不少人會拿杜伊和福拉多兩人的關係說事,根據上半場比賽時場面來看,我當時的預測是中國隊0:3韓國隊。那時,中國國腳們幾乎沒有什麼辦法來穿越韓國隊的中場,更別說形成有威脅的射門。
然而,這次中韓之戰最終的結果竟是2:3。
憑藉中能與魯能的兩位年輕球員的表現,國足一度扳平比分並以2:1領先。應說“拉杜”教練組合在中場休息的時刻做出了合理的調整。
韓國人在勝利之後依舊在玩深沉。以場上實力對比如此大的懸殊,還讓中國隊進了2球,韓國隊確實需要擔心“恐韓症”有一天會終結。許丁茂說中國隊很強大,並非出於矯情。面對韓國國內的質疑,這個3:2也許能暫時緩解許丁茂的信任危機。
這次落敗,病根依舊在“技不如人”。
央視“奧運頻道”解說劉建宏有段比較靠譜的話——中國隊中場不能形成有默契的配合,進行有效的傳接,容易被對手圍搶,而以中國隊員的能力,又不能形成個人的帶球突破,進而造成整體的被動。
然究其原因,為何中國中場總形成不了默契並打出有效的配合?
關鍵依舊在於中國球員對比賽的理解,對陣型的掌握,以及基本技戰術的熟練程度。他們把攻防的組織簡單地認識為前塞或回縮,必然難以避免打法簡單粗糙。
建宏說,青島球員劉健是作風比較勇猛頑強的隊員,但和韓國隊比起來,覺得還是韓國隊員更“實力強悍、作風勇猛、鬥志旺盛”。其實非也!中國球員在某個10分鐘或者某個20分鐘內的勇猛程度比起韓國隊員來有過之而無不及。至今為止,場下亦沒有人服輸,從不承認“恐韓症”的存在。
然而為何總有些“黑色X分鐘”出來?關鍵在於我們的隊員似乎不懂什麼叫——“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不會掌握比賽的節奏,這能說明啥?用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