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讓紙片過大、讓操作者負擔過多,注意力分散,給具體的工作帶來誤導……
看板中不能有“概念”
豐田生產方式把提高效益作為判斷一切工作的基準,於是要求看板必須有針對性地為看板的使用者提供服務。
這是什麼意思呢?試想如果一名管理者提出的僅僅是一些“你要更快一點”、“你必須再認真一些”、“你的工作應該做得更好”、“你要注意一些細節”…… 等概念性的要求,那麼作為管理者的“發號施令”則是否過於輕鬆了?這樣的要求真的能獲得預期的成果嗎? 。 想看書來
第一節 管理進步的腳印——看板管理(2)
但是,如果管理者將要求具體到“你要使用一字的改錐”、“你應該擰緊10個、而不是8個螺釘”……這樣的層面上時,管理者就必須針對工作內容和成果要求完成認真的思考。也只有在這樣的要求下,才能做出好的看板。
看板上必須指出在這個工段上、在這種操作中到底應該使用哪些工具,這些工具到底需要離操作者多遠,為了避免讓操作者使用錯誤,管理者需要落實哪些措施……比如說,“鑽頭的粗細,怎樣透過顏色、或者擺放位置的不同讓操作者不容易產生錯誤”。
透過上述的要求和努力,必然得到這樣的成果:管理者必須和被管理者打成一片,甚至還須要親身體驗被管理者的操作,並和他們共同研究和發現:在每一個具體操作的環節上,甚至是每一個具體操作的步驟中,所需要的資訊、需要關注的現象到底是什麼。在這些基礎上,由管理者最終將相關的資訊寫到看板上。
管理者與操作者的關係
匯入真正意義上的看板管理,調整自身工作作風,讓自己的指令更有針對性,將天然地成為管理者的自覺。此時的看板成為了連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橋樑,同時也就成為了工作的重要依靠。
這樣在所有的環節上,任何人只要看到看板,就知道自己這一刻該做什麼,只需要去想哪些事情。因為更專注於看板上的資訊,操作者在每一項工作環節上都沒有雜念,所以不容易出錯。
下面看一看我國的企業在推進看板管理中的有些做法:
有的企業把相關的制度放在了辦公室,有的甚至將對同一個崗位的要求放在了不同的辦公室。對於這樣的做法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因為對那一個崗位的要求,既有裝置、也有刀具、也有質量、還有員工操作……,涉及各個部門。於是就把這些要求分別放到了主管部門的辦公室裡。
這樣一種割裂了管理者和操作者之間聯絡的管理,又怎麼可能實現服務的功能呢?如果這樣一種針對同一工位的資訊,分別放到不同的辦公室裡,依此方法所設計出的看板又怎麼可能為現場所用呢?換句話說,在這種情況下,越強制地要求現場的員工使用看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對立也就越突出,矛盾也就越難以調和。
看板的其他功能
看板管理還有一些其他的附加功能。
比如說,在豐田公司的各類現場,有一種看板專門服務於物品的移動、資訊傳遞。透過這樣的看板,人們就知道一個產品是從哪一個環節來又要到哪一個環節去,什麼時間來,什麼時間去。
這樣的資訊為一些有心人提供了思考的可能:突破自己的工作環節,有機會看到更大範圍的工作;有機會了解到其他一些崗位的工作。這樣就為這些人成為管理著提供了條件,使得豐田公司對基層管理者的選拔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和範圍。
基於如此的選擇標準,基層管理者將創造出和被管理者的更加融洽的關係,因為他就剛剛來自於那個崗位、那個工序、那個車間。
監督的是工作,還是人
管理者肩負著“監督的責任”,甚至在很多人看來,管理者就是監督者。大野耐一是這樣解釋監督者的:“被稱作監督者的人,如果沒有能力教會別人,是完全行不通的”。
在談論監督者之前,有一個問題需要弄清楚——監督的物件是工作,還是人。
監督物件如果是“人”的話,那麼管理者將極容易推託掉自己的責任,比如在A工作出現問題時,管理者只要說:“沒有做好A工作的原因,是因為小張的失誤”。然而這樣的說法,不僅無法解決A工作的問題,也絲毫不會給“操作者小張”帶來任何的進步。 。 想看書來
第一節 管理進步的腳印——看板管理(3)
但監督物件如果是“工作”的話,面對同樣的問題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