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2/4 頁)
下手,他要讓你痛苦,讓你生活在失去親人、友人、愛人的陰影之中,以次來徹底擊潰你的心理防線。
忽地,我想起一個人,古龍筆下的“小李飛刀”李尋歡。李尋歡說他自己是一個會給愛他的女人帶來不幸的男人。他的表妹林詩音,驚鴻仙子楊豔都深深愛上了他,但都不幸地死於非命。
而方木呢?與他之間關係不明的美女鄧琳玥由於方木救過自己一命就覺得從此找到了一生的依靠,可當死亡的威脅悄然降臨到方木身邊時,她卻沒有和方木站在一起,而是選擇的逃避,她不想讓方木連累自己。這一切都可以理解,因為這一切都太現實了而不是武俠小說中的故事。
不僅是鄧琳玥,方木室友杜宇的女友張瑤也因為方木而成了兇手的目標,最後慘遭殺害。
眾叛親離——方木又變成了孤家寡人。一個人勇敢地面對兇手的挑戰(也是一種考試)。
在《畫像》大結局推出之前,我和一些網友就在《畫像》的部落格上展開了“誰是兇手”的大討論。最後,我和幾位網友達成共識——兇手是圖書館的孫老師(後來知道他叫孫普)。
等大結局出來之後,似乎毫無懸念地證實了我們的推論。於是有人就說小說的結尾不夠好,到最後已經再無懸念了,兇手一下子就讓人猜到了。
可我覺得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暴露在陽光下的罪惡往往更讓人恐懼!你明明知道兇手的下一個目標是誰,可你依然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身邊的人離你而去。要戰勝這樣的恐懼需要多麼大的勇氣的毅力呀!而方木卻做到了!
這是方木一個人的戰役,但他卻能看透對手的心!
2007年8月7日
回味,我的感懷
文/星葉
以前,除了《福爾摩斯》,我沒再看過其它偵探小說,而現在,《心理罪》是我接觸福爾摩斯後,訖今為止看的第二本心理懸疑偵破小說。
只能說,我很幸運。在看過《福爾摩斯》之後,又遇上了同樣帶給我深刻印象,並覺得好的優秀作品——作者雷米創作的長篇《心理罪》。
從前,看過《福爾摩斯》後,我說,這是我看過最好、最優秀,也最具傳奇色彩的偵探小說集,它的每一則故事深深吸引著我,許多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無論是“跳舞的人”中美麗憂傷的小婦人埃爾莤,還是“歸來記”中三名個性迥異的大學生,都成為記憶中難以釋懷的人物。
曾以為,再沒有第二本探案集能夠足以吸引我,直至遇見《心理罪》,身心便在一瞬間,徹底淪陷了進去,不能自拔。
不眠不休地花上三個通宵,一口氣讀下來,然後合上電腦呆坐,腦海中充斥著精彩的故事情節與血肉豐滿的人物交替,演繹出一幕幕結構嚴謹,邏輯性強,故事情節豐潤生動的畫面……
我想,我是再一次愛上偵探小說,並且為《心理罪》這本書深深著迷了的。
無論是充滿矛盾,心地善良正義,孤獨避世卻又積極的優秀心理畫像學生方木;還是熱心爽快,既為方木帶來過陽光,也帶來了悲傷的室友杜宇;和有著輕微神經質,內向的大男孩孟哲凡;亦及原則性極強,表面略嚴肅刻板,專業知識水平極高的喬永平教授……他們的形象,皆深深植根在我的腦海中,如此鮮明豐滿,承載著故事的推動與發展,將我一步步帶入那迷霧叢林般的險地。
閱讀時,我曾一次又一次為書中人物的命運擔憂與心焦,也一次又一次為不能衝破重重霧靄的情節憂慮與煩躁,更一次又一次為元兇的步步緊逼與殘忍手段而憤怒咬牙,直至終於盼到雲層散開,如沐浴在一縷絢爛陽光下,將整個故事貫穿照亮,才真正放下心來,滿足地嘆息一聲……
愛,誼,禮,義,人性,衝突,心理研究,道德慾望,激盪在整部小說的浪潮裡,於嚴謹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外,再一次展示出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與耐看。
當終於讀畢時,欣喜,回味,讚歎,喜歡,充斥了整個心靈,緊繃的神經終於懶洋洋地松馳,卻仍沉浸在興奮與激動中,像被豐足的雨露剛剛浸潤過,亦或見到大雨傾盆後的虹橋,身心充盈,而快樂非常。
閱讀,總是需要我們快樂品味,而品味過後是滿足。快樂品味並獲得滿足,則需要一種接近快感,懷著急切非常的心情,近乎一目十行地收穫著行文流水般的閱讀之感。
而這閱讀之感,來自於小說文字與內容的不淺顯,不虛假,不做作,尊重科學知識,尊重社會生活,讓我們感覺——故事就在我們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