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迭,仍然會上演一幕幕的故事。
秦始皇本來屬意於長子撫蘇,但後來登基的卻是二兒子胡亥;唐高祖本來是準備傳位於長子李建成,卻不料次子李世民捷足先登,發動“玄武門之變”不但殺死太子李建成,隨後還逼退了唐高祖李淵;趙匡胤本來想傳位於兒子,卻不料在“燭影斧聲”之後,由弟弟登基;朱元璋本已安排好孫子朱允炆接班,不料四兒子朱棣謀逆,朱元璋死後沒幾年,朱棣便發動了“靖難之役”,推翻了侄兒朱允炆,自己做起了皇帝。
開國皇帝們尚且如此,後世之君在繼位問題上遭遇的挫折就更多。就連一代雄主漢武帝、唐玄宗、康熙等都在晚年不約而同和太子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太子輕則被貶,重則殺頭。在朕即國家,朕即法律的時代,制度廢立經常如同兒戲。
沒有了制度做保障,“人亡政息”便成為必然。而皇帝的遺囑也經常成為一紙空文。
公元86年,一代雄主漢武帝去世。遺詔霍光、金日磾、上宮桀、桑弘羊輔助幼帝。但沒過多久,四人輔政便成了實際上只有大將軍霍光秉政。雖然後來霍光忠實地執行了漢武帝的政策,但漢武帝臨終前安排的“集體輔政”體制事實上已遭到了破壞。雖然漢朝在霍光手中任然穩步向前,但大臣專權的格局已經形成。皇權遭到消弱。史書上記載:宣帝對霍光“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霍光之所以後來沒篡權,完全是由於個人修養的原因。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登場,大臣專權的弊端和本質便暴露無疑。相比於後宮干政、外戚專權而言,皇帝臨終指定大臣集體輔政是一個較為開明的舉措。但事實上,在封建專制的年代,大臣集體輔政的體制卻經常遭到破壞。
明英宗是明朝建國以來第一位幼年天子。公元1435年,年僅9歲的英宗即位。即位之初,軍國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張氏和內閣三楊手中。這實際上也是一個集體輔政的格局。太皇太后張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的母親、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英宗朝的前期政治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大事多稟裁決。三楊,即歷史上楊士奇、楊榮、楊溥,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名相”。他們歷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有著豐富的治國經驗。
“三楊輔政”不但在明朝,即使在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河流中,這一段歷史也是需要大書特書的時期。集體輔政、“三權鼎力”格局在這一時期顯示出非常良好的作用,將明朝的政局穩步的推向前進。
皇帝、太皇太后、三楊“三足鼎立”,三楊之間又互為倚角,這種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專制。使朝政向著遵循制度的方向發展。可惜,這種格局維持了不到十年便被打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去世,英宗的貼身太監王振勢力日熾,三楊隨後便陸續談出政治舞臺。多極鼎力的政治格局重新迴歸到皇帝的*。於是,導致明政權由盛轉衰的“土木堡事變”便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明朝有兩段有名的託孤案例:一個是“三楊輔政”,另一個便是穆宗託孤。
公元1527年5月22日,明皇宮中傳出穆宗病危的訊息。三天之後,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被招入宮中。高拱等人進入寢宮東偏室,見穆宗坐在御榻上,榻邊簾後坐著皇后、黃貴妃,10歲的太子朱翊鈞就立在御榻的右邊。穆宗抓住高拱的手,臨危託孤:“以天下累先生”,“事與馮保商榷而行”。接著,司禮太監馮保宣讀皇帝給太子的遺詔:“遺詔於皇太子。朕不豫……你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八章:未來四十年(3)
三輔臣即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人,司禮監即太監馮保,此時還兼提督東廠。
按照穆宗的佈置,高拱是外廷顧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宮中,小皇帝主要還是依靠馮保。貼身太監加上外廷重臣,再加上皇太后,這是一個比較穩定的三角結構,但這個結構在穆宗死後不到一個月就發生了變化。
大臣高拱和太監馮保有了矛盾,穆宗死後,高拱便處心積慮想方設法除掉馮保。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使科都、禮科都等先後有人彈劾馮保。張居正和馮保關係密切,表面上贊同高拱驅逐馮保的建議,實際上緊鑼密鼓與馮保密謀如何驅逐高拱。
雙方的鬥爭在6月16日便有了結果。這天早朝,傳來聖旨:“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通不許皇帝主專。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著回籍閒住,不許停留。”這一段話嚇得高拱面如死灰,汗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