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仁但無能”,我看未必。首先說,李治應該是膽子很大的,否則他也不敢與老爹的才人武媚娘私通。其次,在他在位期間,雖沒有大的動作,但民政都在持續發展之中,倒是頗符合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這段時間被稱為“永徽之治”。 史稱:“永徽之政,百姓阜安,頗有貞觀之遺風”
而軍事上,那更是了不得。無論是隋朝兩帝、還是唐太宗時期,都曾征伐朝鮮半島,但都基本是無功而返。在李治當朝時,應新羅之請,曾先後派兵出擊潰高句麗和百濟,並派兵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給父親李世民報了仇(看來國人抗美援朝那都是有傳統的)。顯慶二年(657年),唐朝滅了西突厥,版圖為唐朝各時期最大。
如此說起來,高宗李治也算是個稱職的皇帝,只是到了晚年,重病之下,沒有把權力盡快移交給兒子,而是的交給自己的從父親身邊搶來的媳婦,甚至最後大權旁落於外姓。(太宗如果知道後,一定會從墳墓裡爬出來,使勁扇李治的耳光。)
高宗死後,雖然名義上皇位傳於李顯,但其實真正把持朝政的是“天后”。後來武則天不甘於幕後,在公元690年,以67歲的高齡當上了皇帝(根據她當皇帝的年齡,也可以判斷出她廣招男性內侍以充後宮的事未必屬實)。改國號“唐”為“周”,定都在東都洛陽,武則天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高宗期間,民間曾出現一個起義的女首領陳碩真,自稱為皇帝,不知武則天是否受到了她的啟發。)。
有位電影演員曾說:“做人難,做女人更難,做名女人更是難上加難。”女人做到武則天這一步,那更是難到了頂峰。有人怒、有人怨、有人罵,有人不尊皇權,對武則天指手畫腳、張牙舞爪,怎麼辦?武則天一咬牙:“殺。”
在唐朝(把武周也算進去吧)諸位皇帝中,對待人員內部矛盾的處理上,武則天無疑是最狠的,她殺伐決斷、任用酷吏,對可能威脅到她的人毫不留情。不僅對政敵狠,對自己的孩子更狠。資治通鑑寫:“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對自己的女兒如此,對兒子也不手軟,李弘、李賢的死,武則天也都有嫌疑。駱賓王《討武曌檄》更是說她“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人神之所同疾,天地之所不容。”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武則天為政方面,也有她的長處,比如她寬納直言,行事頗有太宗李世民的風度;她能不拘一格用人才,善於選擇人才委以重任,尤其對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在她統治時期; 有才能的文武大臣, 幾乎不比貞觀時期少;武則天敢於創新,如設立武舉,並被後世效仿。
本書的主人公郭子儀就是出生在武則天執政期間。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四章 英雄出世(2)
公元697年,西方成立了盧森堡大公國,東方則迎來了未來大人物郭子儀發出的嘹亮的第一聲(當然是哭聲)。大凡有大人物出生,總會有人牽強附會地和一些特異情況聯絡起來。有的是滿室異香,有的是雙龍嬉戲,有的是遠處仙樂,郭子儀也不例外,有傳聞說他是白蛇轉世。
白蛇在古代也是吉祥之物,並不是白素貞的專利,傳聞清朝的曾國藩也和郭子儀一樣是白蛇轉世。不過說曾國藩是條白蛇還比較靠譜,他渾身皮癬,用手一抓嘩啦啦地掉皮,就和白蛇鱗一樣。
郭敬之三十歲才得此子,當然喜不自勝,一定要給兒子起個響亮而又意義深遠的名字。
經過深思熟慮,郭敬之給兒子起名為“子儀”。“子儀”究竟有什麼含義呢,現在把這兩個字分開來解釋。
“子”是對某位有非凡成就的人的尊稱,如孔子、孟子、韓非子等。“儀”是指典範、表率,如《荀子》中曾說:上者,下之儀也。
“子儀”的含義即為“以那些受人尊崇的諸子為典範”,寄託著郭敬之對兒子的期望,希望兒子能有那些姓後面帶個“子”的大人物那樣的非凡成就。
在古代,大凡漢人起名,在二十歲成人禮時,總愛再起個表字,名字的一般格式是姓*名*字**,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關羽字雲長。但郭敬之後來沒有給兒子起表字,可能是學習唐高祖李淵吧。唐高祖姓李名淵字淑德,但他給兒子起名字就簡單多了,都是兩個字的名字,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即李元霸,清朝時實行文字獄為避諱玄燁的玄字,《說唐》把李玄霸改成了李元霸)。
郭敬之有些鬱悶,兒子雖然也算刻苦好學,但更喜歡舞槍弄棒。有些文章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