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計程車兵都是受紀律約束的……
英法聯軍向北京市民釋出了一個公告,是用非常蹩腳的漢文寫的(按照翰林院一個文人的說法)。他們說,如果明天中午不能簽署和約,就開始攻城;並勸告市民離開城市,因為他們不能對產生的後果負責。北京的商人們意識到要大禍臨頭,都成群結隊地去懇請恭親王交出城門。親王驚恐萬分地說,就他個人而言,他寧願一死也不作讓步。但是為了迎合那些人,他應允接受他們的請求。
這時,伊格那替葉福將軍已回到北京,他在這個問題上的作用非常關鍵。俄國公使最終使恭親王相信,他個人對聯軍沒有什麼好怕的。他還引用葛羅男爵的說法,向恭親王陳述道,萬一他想要逃到韃靼去,那對北京皇宮的進攻將是不可避免的,其結果必然是清王朝垮臺。伊格那替葉福的中間人角色幹得非常漂亮。他對中國人和聯軍的心理都摸得很透。他向雙方解釋對方能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什麼可以談,什麼不可以談。兩個陣營對伊格那替葉福的建議都很重視。他成功地既得到了清王朝高官的信任,也得到了聯軍的信任,真是不可思議。所以他勸說恭親王獻出安定門。
巴夏禮又開始工作了,他會見了原先看管過他的恆祺。恆祺告訴他朝廷同意聯軍提出的條件。安定門明天將交給他們,但是不得破壞城市;除了將要進駐城裡的兩國公使的護衛隊,聯軍士兵不可大批入城。
10月13日
“10月13日是決定繼續戰還是和的關鍵日子”,這是諾利斯寫下的話。確實如此,如果不獻出安定門,聯軍已準備好繼續開戰。上午十點,巴夏禮帶著康普農和斯蒂文森兩名指揮官,再次會見恆祺,大炮已處於戰鬥狀態,只等會談結果。這次會見地點是在北京西郊的一個衙門。清政府的特使信守承諾:中午十二點,安定門將向英法聯軍開放。於是兩位指揮官商定每方各派二百名士兵組成一支四百人的支隊佔領陣地。這樣,兩個支隊將於中午安定門前會合,聯軍共同進入中國首都。
第十九章 佔領北京(2)
康普農急忙趕回法軍營地。孟託邦立即指定他的參謀長施米茨帶領一零一團的一個營開赴會合地點。但是,當法國人到達安定門前時,他們發現拿皮耳將軍率領的英軍士兵並沒有等候他們……英軍營地離得近,他們比法國人動作快。
對此,巴贊庫委婉地提出他的看法:“英國人對禮節和權利方面的問題是很注意的,在這個完全不必動用武力的行動中,他們本應可以等候法軍小分隊到來。”然而,如此嚴格按其特權和法軍的特殊地位行事的孟託邦將軍,卻寧可忘掉這件事,至少在他正式出版的《回憶錄》中是這樣。但是法國人咽不下這口氣。情緒激憤的埃裡松伯爵對英國人這種不公平的做法很不服氣。他說施米茨上校是十二點差五分抵達城門的,但是英國國旗早在十五分鐘之前就已經在北京城頭飄揚。
埃裡松記下了那一難忘的場面:
“施米茨上校怒不可遏,他當著所有軍官的面,非常勇敢地責備拿皮耳將軍道:
‘你們本來是可以等我們的。自從我們兩軍並肩作戰以來,這是你們第一次把你們的旗幟首先插到城頭上。不錯,這一次沒有敵人在後邊追趕。’
英國將軍被弄得很狼狽,結結巴巴地說了些道歉的話,但藉口說法國人晚到了五分鐘,法國上校反駁道:
‘就算是有那麼回事兒,如果懂禮貌的話也應該等我們到來。說到禮節,我要提醒您注意現在演奏的是《上帝保佑女王》,而根據我的命令,該演奏的是法軍一個團的軍樂。’
他說完就轉身而去。”
德洛爾·塔克西爾評論道:“英國人可能是要使人相信他們已經散播的謠傳,即法國人打仗是聽命於他們,而且軍餉也由他們出。兩國軍官之間相互諷刺挖苦,非常尖刻,但是由於兩支軍隊遠在天邊的那種孤獨感,又使他們表面上保持著和諧”。
英軍在距安定門右側一公里的地方安營,法軍則在左邊紮寨。一零一團的一個營佔領城牆。聯軍支起大炮,對準城內,把一條條主要交通幹線控制起來。格蘭特將軍很欣賞這座已經為聯軍所佔領的城門。它的外形美觀,建築結構合理,位置重要;城門樓呈平行四邊形,上下四層,比城門高出十五公尺。將軍想起往事,把它與巴比倫的城牆相比。他印象中那裡的城牆也很寬,頂部築有馬道,可並排行駛幾輛馬車。他覺得北京的城牆更為壯觀,並行五輛車綽綽有餘。
保羅·瓦蘭對北京的城牆做了很詳細的描寫。然後,他提出這樣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