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空,須穿越蜿蜒曲折的河灘。
孟託邦帶領兩艘運有五百官兵的炮艦同去天津。葛羅則乘一艘小炮艇前往。在這條河上,船經常擱淺。
孟託邦二十六日晚上才到達天津。他採取各種措施安頓部隊,設立服務部門。法軍在華北作戰期間,天津將是基地;直至戰爭結束,甚至之後,也可能仍是。
8月28日
孟託邦將軍又沿河而下,返回新河,看望部隊。30號那天,他親率餘部,取道白河右岸赴天津(英軍則從左岸前去)。卡斯塔諾醫生指出,法軍經過在華近一年休整,包括曾在船上和登陸之後,官兵們失去了行軍的習慣。中途不斷休息已成必要。天氣悶熱得很,穿越光禿禿的平原,行進十分累人。兩個兵和兩匹馬死於日射病。第二天,情景卻變得非常合心意了,處處都有花園、菜園。部隊接到指示,注意言行舉止端莊,購食品需付清錢。
9月2日
佔領天津,不費吹灰之力。聯軍受到歡迎。部隊駐紮城外,分別安營在坐落於鹽庫中間的兩座要塞城堡裡。英軍在左岸,法軍在右岸。但是,法軍主帥絲毫不滿意。巴夏禮和賀布上將一起早於8月23日抵達天津,巴夏禮很為英軍食品供應與城中主要供貨商討價還價,這得到格蘭特將軍的誇獎。可是,法軍到來之時,什麼食品也找不到了。按規定,凡途經各個國家所提供的糧食物品,兩軍應當兄弟般地分享。孟託邦憤怒不已。他威脅說,為使部下吃飽飯,只得去老百姓家搶糧了。英軍只得讓步,並且道歉。兩方分享供給。不過,中國商販總在食品有的是。
第十一章 天津議和(2)
天津是個大城市,工業重鎮,人口密集,城牆環抱。不知市民是否有三十萬或六十萬。孟託邦發覺城市“髒得可怕”。天津東臨白河,南接大運河,西連北京,既是良港,又為京城物資供應中心,尤其是大米、高粱、小米等糧食和其他各類食品。這也是個倉儲之城,特別是銷售堆積如山的食鹽,以及從俄羅斯進口的皮毛與製品。在有蓋頂的大商鋪,貨物應有盡有。
阿爾芒醫生對天津物資供應充足大加讚揚,“凡出征過的大兵,恐怕從未見過這麼豐盈的食物”。這裡有法國農促會一樣經營的農副產品。饅頭米麵等主食外,有菜農挑來的新鮮蔬菜,生菜、洋蔥、胡羅卜、蘿蔔、筍瓜等;有雞鴨肉蛋和野味,以及各種水產海味;還有糖類和白酒等及作料。而且水果中有一種白葡萄,好比楓丹白露地區產的那種。可以說,大家無不稱心如意,可像《巨人傳》中的龐大格昌埃那樣一飽口福。
全城居民,有一部分出於安全考慮害怕被搶已經逃離。天津道曾揚言:西方人都是殘殺成性的夷匪,到處破壞搶掠一空。因此,聯軍士兵接到軍令要紀律嚴明;他們無權進城。但軍官例外,故他們競相前去遊覽市容,研究地形,瞭解物產,以為過冬準備打算。
在城內,英法使節和格蘭特駐進一處寬闊舒適的宅院。而孟託邦情願住在白河和大運河匯合處1858年法國公使住過的“衙門”裡。兩位特使決定再度上場談判。按各自政府指示,他們要儘可能在天津達成和平協議。另一方面,自八月份以來,中方已多次發出新的資訊。如高第所寫,“中國人儘管高傲、固執,但也看清形勢,即使不很全面,起碼足以使他們希望儘快阻止英法聯軍挺進”。
直隸總督的信函接連不斷,要求停止敵對行動;宣佈朝廷欽差大臣桂良(《天津條約》簽字人之一)由幫辦欽差恆祺(巴夏禮在廣州任海關收稅監督時認識)陪同,從京城出發來天津會晤英法兩使。再度派桂良大學士前來,聯軍認為是中方有誠意的一個姿態。
難道是咸豐皇帝最終降旨結束戰爭嗎?
兩位欽差大臣前來勸說額爾金及英法聯軍放棄推進念頭。8月31日,朝廷一品命官桂良大學士露面。對這位滿清老貴族,額爾金勳爵和葛羅男爵兩年前就已認識。額爾金甚至用反話稱其為“老朋友”;但在9月1日的致書中,他表示怕不得已要給對方一點顏色看了,“以便促使這個遲鈍的政府有所悔悟”。
桂良欽差大臣宣告擁有朝廷授予的全權,並持國璽。他表示準備就《天津條約》批准進行談判。他保證,三月份最後通牒的任何條款都有可能達成協議。額爾金按慣例,責成威妥瑪和巴夏禮把和平條件轉遞欽差大臣。欽差大臣則以同樣方式,習慣只在談判最後一輪之時對文書們和下級官員先前進行的工作予以干預。
英法盟國方面的要求仍然如下:
(一)對白河口發生的“令人不快事件”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