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部分(第4/4 頁)
巴當大唐的孫子,可終究還是鬧出了造反的事兒。這似乎也應驗了太宗皇帝當日的預言:這個半島,始終是大唐的心腹之患。
李隆基身為大唐的皇帝,看來已經是早有預見和準備了。
李隆基指著地圖上說道:“你看。從遼水以南到鴨淥水,都是安東都護府的治下。這裡就是昔日高句麗的郭靖,現在共有八十餘萬百姓,大多是各地遷來的雜胡和原高句麗的臣民;也有漢人,但不多。現在這一片雖然已經被我們大唐打下來了,但要治理,也得費上一番功夫。這還僅僅是一小部分的領土。要想全境評定新羅……估計,極難!”
“光從軍事上講,容易。”
秦霄在位謀事事,給他算起了軍事賬:“這段日子以來,遼東軍跟新羅也交過幾次手了。除了當初李楷洛大意失了榆關,其他的仗,都是我們在勝,加起來才一萬人,卻是縱深殺進了近千里,一路所向披靡,新羅人已經聞風喪膽。雖然眼下高文簡集中了幾乎新羅全部的兵力據守平壤,但我估計,想要攻下平壤,也最多不超過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辦到。”
“遼東軍,厲害!”
李隆基嘖嘖地搖了搖頭,輕聲嘆道:“雖然我這個當皇帝的從來沒有親臨戰場指揮過作戰,但整日裡處理一些重大軍務,還是明白了一些的。我大唐的軍隊,歷來守強於攻。但是遼東軍不同,攻守十分的平衡。灤河谷大捷,土護真河之戰,保衛營州、幽州這樣的大戰,以攻代守,打得很好;奪榆關,下新羅,宛如霹靂閃電,攻勢極其剛烈迅猛。想不到你來了遼東不到兩年,就讓這裡的軍隊發生了這樣巨大的轉變……帥才,帥才啊!”
“行了,別誇了,我都要飄起來了。”
秦霄笑了笑說道:“為了對抗突厥等北狄人的騎兵,從一開始我的思路就是,一定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可以與之抗衡。於是遼東軍是以騎兵為主戰部隊,後來又吸收了大量的遊牧民族的胡人勇士,戰鬥力強是應該的。我親率的虎騎師,包括後來奚族和契丹投誠的騎兵,總數已經不下五萬人。這五萬騎兵,和突厥最精銳的狼騎師打起來也絲毫不會落下風。而且我們的裝備更加優良。甚至還要佔優勢。另外,就算是步兵,也是裝備了馱馬的。隨時可以長途奔襲或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