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人組織身強力壯的難民,先搭建簡易的工棚讓難民們先落腳,好在天下大旱,到不擔心雨淋,只不過冬天的刺骨寒風,實夠這些衣服單薄的難民受的。
一日後,聚集在上海的難民已接近十萬之數,而且數目還在增加,王承恩看著這些排隊等粥的難民只能心中祈禱倪元璐快給他弄糧食來。
方以智和湯若望帶著工部的官員和工匠們在預定建設的地點橫七豎八的用石灰標上施工地點。
特別是方以智這個落魄的書生對上海建設特別賣力。在歷史上方以智最後還是出了家當了和尚,後來因為反清復明而被殺害。其實方以智早年間的一生所學就是想有個用武之地,那想到崇禎年間他屢屢不得意,那有機會施展所學。現在碰到王承恩這個陰謀家,對方以智委以重任,方以智是徹底看到了前途。
士為知己而死,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明知輔助劉備的兒子劉禪要失敗,他還是為了劉備的託孤而義無返顧的繼續輔佐劉禪。
現在的方以智也是豁出命去盡展所能,在規劃王承恩心中的上海。
大批能勞動的難民給分成了隊伍,朝著規劃好的施工地點進發,水力、農業、手工作坊、軍港、海港、河港、炮臺、兵營、難民房一起動工。上海的所有人都忙得不易樂呼,包括那些倪元璐帶來的工部官員都沒閒著。
只有王承恩最清閒,他本就是個瞎指揮的主,而且他自己也是這樣認為的。王承恩命人搬了把太師椅,放在南門城樓上,優哉遊哉的躺在太師椅上看著不斷增加的難民,嘴巴都笑開了!
別人怕難民,有大把銀子的王承恩卻希望多來點難民,怎麼說人力資源也是一種資源不是?王承恩這小子心中理想的上海應該是具有強大經濟實力、明朝對外貿易的樂園,這些都是需要人力去做的。
當然,王承恩的設想更遠,在經濟條件支撐下養一支屬於自己的子弟兵,然後再用銀子堆一支無敵艦隊。一想到將來自己吆五喝六的做個山大王,王承恩就樂!
章54 動靜整大了
山大王是那麼好當的嗎?當然不是!——當時明朝的官僚是不可能擁有私人軍隊的,更何況是太監。
因為明朝是一個皇權**集權發展水平極高的朝代。明朝皇帝本人又對兵權問題極為敏感,不允許手下大將擁有太大的兵權,就是防止將領謀反或擁兵自重。還有在明朝文官的地位總是比武官要高,也是表現明朝政治上重文輕武的特點,而這方面和另一個漢族統治的王朝——宋朝十分相似,所以就會有了岳飛的悲劇。
可是王承恩既然要做個‘山大王’他就得養私兵,養私兵就的得罪崇禎。得罪崇禎就不要養了嗎——才不!
既然要養,王承恩就自有他的辦法,瞞天過海的小計謀王承恩隨手抓來就是一把。
當夜,王承恩找來自己即是僕人又是侍衛的武監,讓他們留心著體魄和毅力都比較好的難民,方便自己騰出手來以後,再變成自己的私人武裝。
在倪元璐離開上海縣三日後,難民已經減緩了增加速度,可是上海這一下幾乎多出了二十幾萬人來,王承恩每日聽著吳縣令滿是焦急的稟報,糧食儲備每日巨減,他再也樂不起來了,倪元璐的糧食和物質還沒見蹤影呢。
王承恩又有一點選擇上海而後悔的意思了!整個明朝三大通商口岸自己不選擇偏要來上海這個小縣城,圖啥?
當初綜合王承恩對明朝歷史那麼一點點了解,想憑藉誰都不注意的上海小縣城辦貿易試點,讓這小縣城一躍成為為來大明對外貿易的範點,一改明朝‘海禁’的祖制。這不僅僅是王承恩對後世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瞭解,還源於為自己,也為了崇禎的決定爭一口氣的想法——越是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地方,做出的成績才能越讓人刮目相看,為了上海縣,王承恩可算得上是玩上了命!
選擇上海為官辦的對外貿易試點,因為是個小縣城,群臣給崇禎的壓力也不會象選擇泉州、廣州那樣大,會比較容易透過。
福建沿海雖好,可是想做對外貿易首先會過早的面對海上的私人勢力——海盜。福建沿海幾乎是海盜的根據地,特別是以廈門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更是海盜的樂園,因為這裡有個明末的超級海盜頭子!怕是王承恩的基礎建設還沒鋪開,就給海盜端了窩了!
可是現在上海湧集的難民一時間過快,讓王承恩開始一個頭兩個大,心中不停祈禱倪元璐快給他送糧食、物質過來!
※※※※
王承恩在上海弄的動靜很大很大!上海成為第四個大明對外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