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了,隨之雪花慢悠悠飄下來,我們趕緊下山。當走到戲樓時,風捲著棉絮一樣的大雪撲面打來,天也暗下來。我們從戲樓東邊小道回家,下去便迷失了方向,在漫天大雪中摸索著向前走,豈不知早已南轅北轍了。當我們發現和我們家一樣方向的院門樓時,便拼命敲門。出來的卻是小尼姑(不知是釋農光、農濟、還是農吉),她把我們接了進去,觀音庵主持(聽現在的主持釋親光和諮客釋傳真告訴筆者,當時的主持是釋隆道)便吩咐給我們洗臉洗腳,然後把我們抱到炕上,放上桌子,待我們吃完了飯,她讓我們坐在炕上用被蓋著腿腳暖和。爾後主持就到佛前唸經去了,我們就這樣一邊暖著腿腳一邊等著家人。很晚了,主持一直在唸經。晚上十點左右我父親找遍親戚家,最後冒著大雪奔觀音庵來了,沒有想到我們竟真的是在這裡。
多少年過去了,筆者一直在想著這件事,想著那些尼姑們,我們之間為什麼會有這個緣分呢?我們走過的路兩旁都是人家,可我們為什麼走了那麼遠的路一直走到觀音庵才敲門的呢?而且在這件事之後,我們全家便離開了孤山,這件事也就成了筆者五歲前的對孤山的永不忘卻的記憶。
筆者經常在想,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告誡我們,《紅樓夢》要“倒看”“觀音”。筆者能破譯《紅樓夢》十五個千古奇謎,是否得益於此呢?為什麼孤山觀音庵裡就有“倒坐廟”、廟裡有“倒座觀音”呢?我家房屋和觀音庵正好是一南一北相距很遠,弟兄出生都在自家老屋,僅我一人生在觀音庵西門外大道旁楊姓的房屋裡。為什麼筆者會在五歲時的一個大雪天中來到“倒座觀音廟”呢?又為什麼1998年筆者在北京紅學研討會上宣讀完曹雪芹親撰的家譜時(《薛寶琴十首懷古詩“解味”》),當晚僅北京市區圈內也下了一場大雪呢?更為天緣湊巧的是,曹雪芹寫在書中的那些讖語怎麼都分毫不爽地實現在筆者身上呢?他設的“芒種接”真宗接,應該在曹錫章的後代惜春範世二十代的第六代人給接上,而筆者恰好就是第六代人。他又說曉紅之人是二等丫鬟,一等丫鬟按現在社會狀況對比應該是公務員身份的學者,筆者現在的狀況恰恰也和書中的二等丫鬟一樣。二等丫鬟小紅是用業餘時間辦的平兒(評兒)的事,而筆者研究《紅樓夢》也全是用業餘時間。對比的這樣貼切,這都是為什麼?當年也許是觀音庵主持和曹雪芹談論此事也未可知。佛教的事不敢亂說,發生在筆者身上的這些事更不能瞎說都當巧事。筆者雖然不是什麼‘智慧’者,但卻能看出智慧的寓意。雖然筆者不是小紅,可卻知道小紅為人並能學其話。尤其重要的是,透過研究《紅樓夢》,筆者知道了自己是曹錫章的後人,也就是曹雪芹的始祖曹錫章(薛寶釵)的後人。筆者之所以能夠把曹雪芹隱寫在《石頭記》中的他家的真正的家譜還原並展示在世人面前,沒有大孤山這塊土地,沒有曹家在大孤山的生活淵源,沒有曹雪芹在大孤山寫《石頭記》的經歷,沒有大孤山上廟及觀音庵的文化影響,筆者是不會和《紅樓夢》有一點緣分並“沉迷”《紅樓夢》二十年的。
筆者寫這篇文章再一次說明《石頭記》是在大孤山寫成,這並不是按個人的一廂情願的意願說的,而是曹雪芹在《石頭記》中提示的,這麼多年來筆者所做的一切就是要還原曹雪芹的心聲。而檢驗筆者的觀點——“《紅樓夢》的搖籃——大孤山”是否可以成立,最直接、最好的方式和途徑就是:真正走進《紅樓夢》,認真地看一看;身臨其境到大孤山來,實地轉一轉。(19787)
注①:《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28輯,乾隆32年9月初4日新柱等折;檔案:乾隆32年11月初6日存格奏摺;乾隆35年8月22日恆魯等折。
注②:東溝縣誌第二十七篇 文化 第六章文物,第三節古蹟 三、古建築。(1996)版。
注③:《北京科技報》:楊貴妃生死之謎:楊貴妃逃到日本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王熙鳳解味1
王熙鳳“解味”
《石頭記》開篇雲: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是的,能看懂一本常規的小說容易,能看懂一部《石頭記》難,難就難在《石頭記》不是一部普通的小說,而是一部“含明隱跡、其中有味”博大精深的傳世鉅著。《石頭記》故事情節有味;詩詞駢文有味;詩謎、字謎也有味;各種人名及其運用更為有味。其原因,筆者在《也談紅樓夢》一文中說過:《石頭記》是“以小說形式為載體的歷史和文體解讀論述著作,是這三部分的有機結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