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3/4 頁)
張恨水在重慶,胡秋霞和家裡人被留在了安徽老家。由於戰爭,張恨水寄錢只能寄到金寨,每次胡秋霞都要趕兩百多里山路冒著危險把一家人的活命錢取回來。張恨水老家的人對胡秋霞的評價是,很像一個俠女,“愛勞動,膽子大,心眼好”。
抗戰勝利後,張恨水將胡秋霞母子接到北平,剛開始住在張恨水單位的宿舍裡。1948年,她生下女兒張正後,為了更好地照顧胡秋霞,張恨水將她接回了家,和周南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次年,張腦溢血,還在哺乳中的胡秋霞與家人輪流照顧丈夫。等張病好一些,她就搬到別處居住。張恨水每月來看他們,來了便樂呵呵地帶著他們上小館子。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胡秋霞省下糧食給兒孫吃,自己卻常常餓得浮腫。她去張恨水和周南的住處串門,總是帶上一些吃的,生怕自己去吃飯使得他們不夠吃而為難。
周南病逝後,胡秋霞和張恨水也沒有一起生活。她常常去探望張恨水,到張恨水離世前,次數明顯增多。
晚年的胡秋霞雖然有兒孫相伴,但寂寞依舊,苦酒伴隨了她整個後半生。她指著嫋嫋的檀香清煙對女兒說:“那就是我的伴……”1983年,胡秋霞也告別人間。
1931年,張恨水與北平春明女中學生周淑雲結婚,婚後,他根據《詩經·國風》第一章“周南”二字,為周淑雲改名“周南”。
周淑雲祖籍雲南,出身於一個破落官僚家庭。父親早故,只有母親和一個弱智弟弟。因此,她成了母親唯一的希望。這身世與張恨水《啼笑因緣》中沈鳳喜較相似。而她正是看了《啼笑因緣》,開始傾慕張恨水的才華。
張、週二人相遇是在春明女中的一次賑災遊園會上,組織者在這次遊園會中安排了一場京劇演出,演出的劇目是傳統名劇《玉堂春》中的《女起解》一折,張恨水被邀請出演押差崇公道這一角色。而扮演蘇三的就是周淑雲。兩人一見鍾情,周淑雲明確表示自己不在乎名份和地位。很快,17歲的周淑雲以“外室”的身份同36歲的張恨水結合。
婚後,張恨水教周南讀唐詩、學繪畫、練書法,不時來段京腔對唱,其樂融融。周南的到來,給張恨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張恨水享受到了追慕已久的琴瑟相和、紅袖添香的家庭溫馨。當年,周南生下了一個白胖小子,取名張二水。
張恨水和周南的結合終於讓張恨水得享才子佳人式的愛情,周南不敢獨自過馬路,張恨水就僱人力車拉她橫穿馬路;周南偶爾貪小便宜買布,卻怎麼也看不出是佔了便宜;周南錯將公雞當成母雞買回家……這些偶爾出現的小插曲,在張恨水的眼中都成了周南的嬌憨可愛。
1935年,張恨水到上海創辦《立報》,周南懷抱兒子張全相伴其右。在上海,張恨水除編《立報》副刊外,尚有報刊約稿多達十篇,每天必定寫作到深夜。周南習慣早睡,孩子卻不肯睡,周南便將孩子交給張恨水,自管休息。張只得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提筆寫作。孩子哭時,哼上幾句京劇,哄孩子入睡。有時,周南還囑咐:“里弄中有叫賣火腿粽子的,給我買兩隻來。”張亦點頭聽從。
抗戰之初,全家遷居安徽潛山,張恨水隻身入川。周南放心不下丈夫,帶著兒子張全和不滿週歲的張伍,在張堂兄樵野的護送下,千里奔赴重慶與張團聚。一路上,兵荒馬亂,槍林彈雨,周南甚至連續兩天水米未進。周南千里入蜀尋夫之事,後來被張恨水寫進小說《蜀道難》。
在重慶,一家人度過了艱苦的八年生活。住的是“文協”的三間茅屋,下雨時,鍋碗瓢盆全用上接漏,張恨水戲稱“待漏齋”。為改善生活,周南學會了種菜、養豬。為不影響張恨水寫作,天不亮就叫孩子把豬趕上山,天黑後才趕回後院。
有一次,日機轟炸重慶,周南聞訊奔到碼頭,準備過江去看張恨水。到了江邊,小輪已離開岸邊數尺,她不顧一切跨向小輪,一隻腳在船上,一隻腳還在船外,幸虧輪上的乘客相扶,才免意外。
1956年,周南罹患乳腺癌,進行了兩次手術。她默默承受著病魔的折磨,仍以笑臉迎人,直至臥床不起。張恨水意識到她已經病入膏肓時,向中央文史館求助,文史館派來名醫,但已無濟於事了。1959年10月14日,周南離開人世,年僅四十又五。
張恨水晚年,將周南的一張照片壓在書桌的玻璃下,“文革”時,兒女怕照片被當成四舊,藏了起來,張恨水卻重新找出來,掛在床頭,日夜相對。
張恨水的情事,在張家向來是個禁忌。張恨水一直不願意談及他的愛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