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無拘無束地探討各種各樣的社會概念和科學概念。當燃,對科幻小說是不是“開放的系統”一直存在著爭論,但科幻小說是充滿了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社會和變化多端的不同的環境,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它們為科幻小說的形式和內容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因此麥克因泰爾說科幻小說“是最有價值的文學方式”,“科幻作家正開始挖掘科幻小說無限的可能性,生產出文學領域裡最激動人心的作品”。
今天,世界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高新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生命科學和大眾傳媒的發展,不僅會改變社會結構和道德倫理,而且會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習慣。實際上,在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已開始削弱公民社會的構成,而國際網際網路絡和影視的發展正在使以語言為中心的文化形象轉向以視覺為中心。這些變化對置身其外的人或許很難理解,但無疑它們是最近科幻作家進行想像時所依據的現實背景。
因此我們讀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必須擺脫傳統的閱讀方式,充分馳騁自己的想像,因為科幻小說本身就是與現實拉開距離的“陌生化”的作品,而西方現實又是我們感到陌生的現實。換句話說,西方當代科幻小說是與我們拉開雙重距離的作品,以傳統的閱讀方式想像,很難理解其絕妙之處和真正的意義。
我們這裡選譯的當代西方科幻小說,其目的不僅是為讀者提供一些有趣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想透過這些作品使讀者瞭解西方科幻小說,瞭解它的寫作方法,瞭解它如何反映社會現實,以及它與科學技術的內在邏輯。
今天的科幻小說,早已超越了舊的片面看法:科幻小說傳播科學知識,使人尊重科學,使年輕人篤信科學並獻身科技事業;它增加了新的更重要的社會功能,可以成為有力的批評社會並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式。
這種新的社會功能,產生於科學觀念的改變。現在人們認為,科學具有一種雙重性。一方面,科學確實有啟迪作用,它使人瞭解自己與世界的相互關係和作用,產生自己的理解並指導自己的行動;另一方面,作為人類活動的產物,科學也反映它產生的條件,反映科學的生產者和擁有者的種種觀點。科學的程序,科學專案的確定,科學家的選擇和培養,科學研究的策略,調查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框架,成功和失敗的標準,以及運用科學成果的環境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科學及其相關技術的歷史的產物。科學中的知識並不由自然支配,而是由興趣和信念構成。科學既有相對客觀性,又有社會決定性。所謂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純真理的科學研究是不存在的。因此科學分析的任務是,在不同的工作條件下,在不同的社會安排下,努力找出腦力勞動與其客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滲透的情況。激進的科學維護者並不一定真正維護科學,只有對科學採取批判的態度才是對科學的真正愛護。
在20世紀後期的西方社會里,勞動分工因技術知識水平分成越來越多的層次,科學知識正系統地迅速離開教育的軌道,進入私有資本,變成商業化和商品化的東西。因此人們需要對科學採取批評的態度,需要根據人們生存環境的實際經驗來進行想像和創作。
這也許是閱讀西方當代科幻小說首先需要了解的背景。
這裡選譯的科幻作品均曾獲過雨果獎或星雲獎,在國外有相當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當代科幻小說的經典之作。在整個翻譯出版過程中,楊旭剛先生和肖利女士認真審讀譯稿,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本人和譯者都深表感謝。
有人說科幻小說是通俗文學,翻譯比較容易,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因為科幻小說充滿了想像,常常用些作者創造的新詞,理解和翻譯都非常困難。因此,雖然譯者盡心盡力,恐怕仍難免有不妥之處,懇切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我們雖然在每部作品前面寫了序言,其實不過是拋磚引玉之舉,因為對作品的真正理解和欣賞,完全靠讀者自己。但願從這些作品的閱讀中,每個讀者都能獲得自己的樂趣。
王逢振
1997年歲末
第一章
瀕死的植物凋殘萎蔫,
枯萎的植物重又繁衍生息,
一種生命消亡,其他生命就獲得生機。
猶如大海中渣滓泛起,
時起時伏,終又沉入海底。
--摘自亞力山大·波普:《人之歌》
有些東西的生長規律無法抗拒,它不斷滋長蔓延,其生命活力令人不可思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