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科幻小說”的定義也不斷發展變化。
最初,根斯巴克用“科學小說”(sciencefiction)一詞指這種文學型別。他在第一期《科學奇異故事》(1926年4月)的社論裡這樣寫道:“我用‘科學小說’指的是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和愛倫·坡那種型別的故事——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傳奇故事,穿插著科學事實和預見……這些驚人的故事不僅產生極有趣的閱讀,而且總是給人以某種啟迪甚或教育。它們以適合讀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識。……今天科學小說為我們描寫的冒險,明天很可能變成現實。旨在表示歷史興趣的偉大的科學故事仍然有許多人在寫……後世的人會說,它們不僅在文學和小說方面,而且在人類進步方面,都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顯然,根斯巴克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教育的、進步的文學。但他這種看法很快被其他流行雜誌的主編們作了修正。40年代主宰科幻領域的雜誌《驚奇故事》的主編小約翰·坎貝爾提出,科幻小說應該被視為一種與科學有密切關係的文學媒體:“科學方法論包括這樣的命題:一種嚴謹的理論不僅解釋已知的現象,而且預見新的尚未發現的現象。科幻小說試圖完成同樣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寫出這種理論用於機器、尤其用於人類社會時會產生什麼效果。”
實際上,“科幻小說”這個術語問世不久,很快就演化成一個亞文化的文類名稱。這種亞文化包括科幻作家、編輯、出版家、評論家和科幻迷。其故事和小說不僅有一些共同的設想、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主題規則,而且有某種脫離外部“世俗”世界的感覺——因為它們的規則對那個世界顯得神秘而陌生。具有這種特點的小說以及最初引發這種特點的小說的文字,逐漸被統稱為“科幻小說”。
這個範疇確定之後,讀者和批評家便用它指更早的作品,把一些類似的故事都歸於這個範疇。於是,許多研究者和作家試圖對科幻小說重新界定,使這種形式既標示當代的一個文類,同時又納入從理論上適合這個文類的早期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朱迪絲·麥里爾的看法,她用“推測小說”這一術語來代替“科幻小說”:“科幻小說是一種‘推測小說’,其目的是透過投射、推斷、類比、假設和論證等方式來探索、發現和了解宇宙、人和現實的本質。這裡‘推測小說’旨在說明利用傳統‘科學方法’(觀察、假設、實驗)的方式,檢驗某種假想的現實,將想像的一系列變化引入共同的已知事實的背景,從而創造出一種環境,使人物的反應和觀察揭示出有關發明的意義。”
前面這些早期的定義都強調“科學”或至少科學方法是科幻小說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但在麥里爾的定義裡,透過將重點從科學轉向推測,明顯擴大了科幻小說的範圍,因為它可以包括描寫社會變化而不必讚揚科學發展的作品。
實際上,這種小說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而且進一步引起了科幻小說的發展變化。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量描寫未來,使人們從未來反觀現實,給作者和讀者以更大的思想自由。它們與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作品明顯不同,因為後者主要透過空間將小說的背景置於超常的世界。
6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思想,重新強調科幻小說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學,其根源在於19世紀,而不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由美國雜誌培育出來的一種文類。這無疑是對科幻小說一種視角更廣的看法,但它不再強調科學技術的因素,甚至對“科幻小說”這一文類術語也提出批評。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布賴恩·奧爾迪斯指出:“科幻小說不是為科學家寫的,就像鬼怪小說不是為鬼怪寫的一樣。J.G.巴拉德1969年評論說:“那種認為《驚奇故事》這樣的雜誌與科學相關的看法荒誕至極。你只需隨便撿起一本《自然》雜誌或任何一種科學雜誌,你就可以看出科學屬於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奧爾迪斯還在他的《萬億年的狂歡》(1973年初版,1986年修訂再版)裡提出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說力求說明宇宙裡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處於我們發達但混亂的知識(科學)狀態,因此科幻小說以哥特或後哥特的方式鑄成。”透過將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818)視為這一傳統的源頭,奧爾迪斯有效地論證了科幻小說何以是19世紀工業和科學革命的產物。
70年代,隨著大學開設科幻課程,學術界對科幻小說的興趣也高漲起來,出現了更嚴格的形式的界定。因為若要教一門課程,你必須知道這門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