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師。
我該學什麼呢
4歲左右的孩子能學習很多東西,但教什麼,怎麼教?父母一定要慎重選擇。
4~5歲孩子的父母開始忙於讓孩子學點兒什麼。首先是音樂方面的,鋼琴、電子琴、手風琴等樂器是父母們首先瞄準的;然後是繪畫;還有體育方面,如游泳、滑冰、打球等;再有就是棋類;還有數學,書法,英語,舞蹈……家長有多少需求,多少種“特長班”就會應運而生。
此時,家長很茫然,原因之一是不能確定孩子到底適合幹什麼,有哪方面的潛能;原因之二是不知未來的社會什麼樣的職業更“吃香”;原因之三是很難說哪個班、哪個老師教得好。
近年來,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用於孩子教育的精力、時間和金錢的投入比例遠遠超出其他方面。對知識和人才的重視表明了社會的進步,這是令人欣慰的現象。但是,其中也難免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難免有觀念上的偏頗。
曾經造訪我的諮詢室的,有音樂方面的特長生,也有體育方面的,還有擅長書法的,還有在學前期就學完了小學三年級課程的,他們都曾在兩、三歲時就開始接受較為正規的某一方面的培養,在未進入小學之前已獲得了多項榮譽,甚至被認為是神童,父母一直引以為榮。此外,還有一些經歷也是這些孩子很相似的,就是父母只重視某一方面潛能的開發,而忽視了其他問題。比如,為了讓孩子專心練琴,而剝奪了孩子游戲的時間和精力;為了早日把孩子培養成某一方面的專才,而輕視了自理能力、人格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培養。孩子在較早的時候,在某一項比賽中獲得了大獎,就認為是教育的成功。而成功之後不久,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父母再也無法左右孩子的意志,孩子人格方面的潛在缺陷逐漸顯現出來。他們自理能力差,一方面過分自負,另一方面又過分自卑,對於父母的態度由服從變為反叛,他們全然拋開未完成的學業和一度輝煌的專長,沉迷於遊戲廳或上網。
與這些孩子的父母交談之後,我想:孩子某方面的才華如同一座出類拔萃的大廈,而孩子的身心健康就像支撐這大廈的地基,孩子的人格則是大廈的內部結構,地基不牢,結構不合理,大廈蓋得越高,傾斜的危險越大,一旦出現險情,才來搶修,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以孩子身心的健全發展來換得一時的榮譽,就如同在沙灘上建造一座高樓大廈,後果可想而知。
當然,這決不是所有在早期就顯露才華的孩子的命運,我們不反對早期教育,只是想提醒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們,一定要考慮這樣幾個問題:
1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還是父母的私有財產?父母有多大權利和能力能夠左右孩子的一生?
2你是否瞭解你的孩子?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在孩子的教育中你們最看重什麼?
3你們是否相信藝術的潛質並非人人等同,同樣的教育條件下,有人可能成為鋼琴家,有人只能當做業餘愛好?有必要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一味盲從和模仿嗎?
4人生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是童年,如果讓你返老還童,你是否希望有這樣的童年?
5超前教給孩子他將要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因此而擠掉了孩子自然的遊戲時間,從長遠的角度講,對孩子的發展有哪些好處呢?
64歲孩子的興趣能維持多久?
4~5歲(1)
其實我很複雜
孩子的內心世界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以孩子的方式溝通會更容易。
孩子4歲半的時候,我去外地學習,每週末回來一次。他的爸爸又要出差,有一段時間不得不把他託付給他的姑姑照看。當我們一家三口團聚時,孩子拉著被子的一角,問我:“媽媽,為什麼時間不能像被子一樣可以拉過來,還可以拉過去?”我問他:“你為什麼要把時間拉來拉去呢?”他說:“那樣我就能回到小的時候(他總是把3歲以前叫小時候),一家三口天天在一起多好呀!”他又說:“你們不在的時候,我總是睡不著覺,想我和你們在一起的事情。”當時,聽著孩子的話,又想起每星期一早晨,我要去趕火車,孩子總是故作瀟灑地同我告別:“媽媽,一路順風!”可是,他爸爸說,我不在的每天晚上,孩子都要把我的睡衣放在枕邊,他說上邊有媽媽的味道。聽後我禁不住淚如雨下。
4~5歲的孩子有著如此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如此感人的表達方式!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認真聆聽就會發現:孩子已經具有了複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