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蕭邦在離開大港之前,孟中華在電話裡非常清楚地指示。
這並不難。巨鯨號本就屬於藍鯨航運集團下屬的輪渡公司,對5名倖存者已經按規定賠付了損失。而且,媒體也對僅存的5名倖存者作了詳細的採訪,還上過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網上就能查到。
現在蕭邦已將所有蒐集到的資料存入了電腦。
他正在反覆地研究散亂的資料,企圖理出一絲頭緒來。
他花了一個晚上,終於按幾個關鍵詞疏理成了幾個資料夾,並作了概要,便於調閱。
1。藍鯨航運。上市公司,前身為新加坡萬國航運下屬的遠東萬國航運公司,1986年正式成立藍鯨航運,首任董事長蘇振海,第二任董事長為其子蘇浚航。公司從事近海及遠洋運輸,下屬分公司9家,在國外有4家辦事機構,總資產82億元人民幣……
2。蘇振海。山東青島人,著名航海家,上世紀六十年代曾參與印尼接僑活動,後任遠洋船長,是7條國際航線的開闢者,全國政協委員,世界航海協會理事,社會活動家……
3。巨鯨號。二手客滾船,1980年由日本近海造船株式會社建造,船長128米,寬21米,11000載重噸,1998年由藍鯨航運下屬的雲臺輪渡公司花700萬美元購進並投入使用,系大港市至雲臺市的往返班輪,乘客定額553人,核定載車90輛。該輪共分5層,其中甲板以上的2層為客艙,甲板以下分別為A、B、C三個貨艙。兩年前在大港海域傾覆,死亡或失蹤260人,僅5人生還,即震驚中外的“12。21”特大海難……
4。保陪。巨鯨號共投貨物運輸保險500萬元,已由保險公司全額賠付。
5。倖存者。共5名,分佈在遼寧、山東和江蘇三地。簡要情況如下:
施海龍,男,53歲,工人,遼寧瀋陽人,冬泳愛好者,去雲臺探親,據說海難發生後獨自一人游到岸邊,在公路上打了一輛車獨自逃走了。
洪文光,男,35歲,大連旅順人,建材老闆,遇難後被水衝到岸邊,為漁民所救,損失了一卡車建材。
王玉梅,女,32歲,山東棗莊人,在雲臺做服裝生意。乘船是因為到大港進貨,遇難後被海水衝到岸邊,為當地村民所救。
劉曉輝,女,38歲,江蘇連雲港人,下崗職工,在大港打工,回家時乘船,遇難後被前來搜救的海軍官兵救起。
李子儀,男,22歲,江蘇鹽城人,汽車司機,當日同老闆帶車往返大港和雲臺,遇難時和老闆在一起,落水後抓住了一個皮筏子,撐了四個小時後被海軍官兵所救。
蕭邦興奮起來,他決定先去東北,再去雲臺和江蘇。
在瀋陽市和平區十三緯路一個燈光昏暗的地下臺球廳,蕭邦找到了第一個倖存者施海龍。
施海龍看上去要比他的實際年齡小十來歲,體格健壯,滿臉紅光,目光如炬。他上下打量著蕭邦,將球杆橫在胸前,很警惕地問:“找我採訪?你是哪家報社的?”
“華夏新聞週刊,我叫蕭邦。”蕭邦將記者證亮了一下。
施海龍倒沒有仔細地檢視記者證。他放下球杆,淡淡地說:“我早就說過,不再接受記者採訪了。都兩年了,你們也讓我過幾天安生日子吧?”
蕭邦微笑著說:“施先生,請幫幫忙吧。我是和平區公安公局梁東局長的朋友。他說過,你一定會給他面子的。記者這碗飯不好吃,我大遠的趕來,你得給我個面子吧?”
“怪不得你能在這裡找到我。”施海龍拍了拍手,“裡面坐吧。我這個人認朋友。梁局長幫過我不少忙。小孫——”他朝廳裡喊了一聲,“給客人上茶。”
屋子很小,彼此能聽到對方的呼吸。
施海龍喝著茶,看了一眼蕭邦,說:“你問吧。凡是我知道的,都告訴你。”
蕭邦做好了採訪的準備。
“請再回憶一下兩年前12月21日這天,你經歷的過程吧。”
施海龍翻了翻眼皮,開始講述。蕭邦意外地發現,這個據說下了崗的檯球廳老闆的表述能力相當好。
“那天,天很陰。我要到雲臺姨媽家去為她老人家拜壽,下午一點半上的船,可是在船上差不多等了一個多小時才開船。船上的廣播說,當天海上有大風,不少乘客就下船走了。但大多數的乘客常年往返在這條線上,從未出過問題,都沒在意。大概是三點多鐘,船開了。我在三等艙A艙,上船後吃了一袋泡麵,坐在那裡閉目養神。船一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