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言之有物(第2/3 頁)
李青目光欣慰,說道:“這是心學最具有迷惑性的一個地方,也是最容易走偏的一個點。先說結論,不是悖論。”
“失敗的人也是在知行合一,不同在於,失敗之人的‘知’,不夠。”李青說道,“也可以說,因為他們不具備成功之人的強大執行力。並不是沒有知行合一。”
小寶抓了抓頭髮,苦悶又費解的說道:“祖爺爺明明講的很慢,可為啥又講的很快呢,我剛才還覺得祖爺爺在說廢話,轉眼,就被拉下十萬八千里了,都跟不上了……”
李青哈哈一笑,道:“你可以提問題;也可以好好想一想,為何明明很慢,又為何快的你跟不上;還可以去挑心學的毛病……”
,!
李青溫聲說道:“善於發現問題的學生,才是好學生。在對立討論中學習心學、在懷疑中學習心學,遠比上來就把心學奉為圭臬,好上十倍、百倍。”
“是這樣嗎?”
李青頷首,鼓勵道:“大膽的想,大膽的問!”
“祖爺爺給我點時間。”
“不急,慢慢來……”
好一會兒,
小寶說道:“既然人人都在知行合一,那隻拿權力場上的人傑舉例就不公平了,也太極端了,除非以另一個極端的群體舉例,並且能邏輯通順,這才能證明心學的價值。”
這次,李青沒有褒獎,可欣慰之情,卻要勝過之前十倍不止。
因為小傢伙已經開始往下一步推動了。
“比如說……?”
“農民。”
“好,那我們就拿農民舉例。”李青頷首,考慮到小傢伙腦力用了很多了,李青便在無形中助了把力氣。
“你認為農民耕作苦不苦?”
“苦。”
“既然苦,為何還要幹?”
“為了活著。”小寶說。
“那……成功了嗎?”
“不成功不就餓死啦?”小寶奇怪道,“這能說明什麼?”
李青笑道:“你好好想想。”
小寶怔了怔,突然道:“因為不成功就會被餓死,所以必須成功,故此,有了強大的執行力,就像那些高居廟堂之人,就像王陽明……都是一個理兒。”
頓了頓,“可如何培養強大執行力呢?”
“致良知!”李青說。
在李青的循循善誘,以及小傢伙天賦異稟的雙重加持下,就這麼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推了下來,看似程序緩慢,實則程序飛快。
更重要的是,這並非填鴨式教學,每一句都言之有物,小傢伙也不是囫圇吞棗。
不然,也不會有這諸多問題了。
終於,小傢伙問出了關鍵,“如何致良知?”
“想知道如何致良知,首先要明白‘知’是什麼?”李青教學,一向不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著學生去思考,不過,考慮到小傢伙年紀還小,給了提示,“就在我剛才說的話中隱藏著,你回想一下。”
小傢伙微微點頭,陷入沉思……
許久,
“是目標,是慾望,是……理想?”
李青笑意盈盈地點點頭,問:“你覺得哪個更對?亦或說……哪個更切貼?”
小傢伙略作思考,道:“慾望!”
“嗯,對極了。”
李青笑著說,“慾望是最大的驅動力,慾望越大,驅動力越強,所謂驅動力,便是執行力。”
“王陽明能立三不朽,是因為慾望夠大,換之其他,亦然?”小寶自問自答,“嗯,就是這樣。不過,具體怎麼才能更好、更切合實際地致良知呢?”
李青溫聲說:“走一步,再走一步。”
“能具體一點嗎?”
小寶怏怏道,“小寶覺得自己不笨,可祖爺爺的話……看似稀疏平常,實則晦澀難懂,我腦袋轉不停都還吃力呢。”
李青溫和道:“你覺得晦澀難懂,是因為你聽出門道了,這不是笨,相反,這才是聰明的體現。”
小傢伙得此誇獎,自信心又上來了。
李青繼續說道:“所謂走一步,再走一步,意在強調‘知’和‘行’相匹配,舉例來說,我現在讓你把《資治通鑑》通篇背誦下來,你會如何作想?”
“這……這也太難了吧?”小寶傻眼。
李青問道:“如果你不去背,我也不會生氣,你還會去背嗎?”
小寶滿臉羞愧,微微搖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