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和光同塵?同流合汙!(第1/1 頁)
“你在朝堂混了這麼久,人緣怎麼這麼差?”李青很不解。 你昔年人緣比我還差好不好……于謙腹誹一句,解釋道:“官場是逐利的,想要籠絡官員,就要給其謀取一定的好處,這樣才會有人為你搖旗吶喊; 而朝廷重開海洋貿易,動了絕大數官員的利益,他們自不會再跟著我站隊。” 頓了頓,“若在平時,我有把握能動員一部分官員,但在這事上,我…怕是無能為力。” “好吧。”李青苦笑搖頭,但也能理解。 于謙不是楊士奇,這也決定了他成不了頂級權臣。 不過這也沒什麼,于謙本就不是這次的主角,出力大小,對大局的影響並不大。 于謙問:“先生以為,他們會如何應對?” “這個說不好,不過無非就那兩套。”李青道,“要麼陽奉陰違,讓朝廷貿易的國策無限期延後,要麼直接搞事情。” “搞什麼事情?”于謙問。 “比如動亂,亦或地方百姓起義。”李青淡淡道,“他們又不是第一次這樣了。” 于謙一怔,情不自禁的想起,昔年的唐賽兒起義。 當時他還未入朝,不過後來入朝後,聽李青講過其中隱情,說是起義,實則就是為了阻止遷都。 起義……于謙神色凝重,“這件事可大可小,先生可有妙策?” “塌不了天。”李青卻不甚在意,“現在百姓都能吃飽飯了,即便鬧,也鬧不出大亂子,無需過於憂慮。” “話雖如此,但……”于謙問,“先生可有不鬧出亂子,就能解決問題的辦法?” 李青翻了個白眼兒,“你也太高估我了。” “先生總有辦法。” “……”李青無奈道:“這次不同以往,是真正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他們不反抗是不可能的,若是他們能順從,朝局也不會如此了; 人都是有私心的,聖人的道德標準,又有幾人達得到?” 李青嘆道:“朝廷重開海洋貿易,百官定當阻撓,這是必然的事,不要抱有一絲僥倖心理。” 于謙默然。 李青走了一陣兒,感覺不如騎驢來得舒服,於是翻身上驢,“那什麼,你慢慢走,我先回去了。” 于謙:“?” 我轎子都不坐了,陪著你步行,你就這麼對我? “先生……” “駕~!” “……”于謙滿臉黑線:晚上不找你喝酒了。 ~ 回到家,李青取下韁繩,還毛驢自由。 毛驢一直挺乖巧,自覺進了木棚,吃了些草料便睡下了。 和生產隊的驢相比,它算是幸運了,不用整日干活,但同時,它也是不幸的,畢竟生產隊的驢不用聽人絮叨。 真是…馬善被人騎,驢善也被人騎。 李青燒了一大桶熱水,舒服得泡了個熱水澡,然後開始模擬變局。 他不是理想主義者,在大明待了這麼久,早已對官紳這個團體摸透了,個個滿口道德仁義,實則腹黑的緊,幾乎沒一個善茬。 當然,文官集團還是有好官的,不過很稀少,且這些好官大多成不了氣候,原因很簡單,少數人總究會被多數人排擠。 渾濁才是常態,你想融進這個圈子,就不能清;你想清,就融不進來。 官場有句話叫‘和光同塵’,但在李青看來,這就是‘同流合汙’。 “小皇帝雖然登基近八年了,但真正開始掌權也就這兩年的事兒,若我是那些人,會怎麼應對這次‘危機’呢?”李青將代入進文官集團,在腦海中模擬。 最後得出結論:福.建必出亂子! 原因很簡單,福.建距離日本、琉球很近,一旦達成官方貿易合作,那裡是重中之重。 但光是福.建一地亂,並不足以威脅到小皇帝妥協,畢竟徵暹羅、緬甸的京軍已經迴歸,鎮壓動亂手拿把掐。 “除了福.建還有哪兒呢?”李青冥思苦想,最終,不確定道:“江浙不會也亂起來吧?” 這兩地也有與日本國貿易往來的港口,不是不可能出亂子。 “江浙官紳挺多的,富紳也多,真要大亂起來,他們也會受影響。”李青分析道,“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他們未必幹得出來,但也得將這個可能計算在內。” 李青預估了一下風險,還是覺得勝券在握。 無他,京師三大營可不是吃素的,儘管這些年來戰事幾乎沒有,三大營戰力不復巔峰,但鎮壓個動亂,絕對綽綽有餘。 “京營的責任是拱衛京師,得留下個三四萬……”李青從頭到尾就沒考慮過衛所兵,用地方衛所兵,極大可能會出現出工不出力的情況。 地方上相互勾結的事兒多了,且往往越富裕的地方,士兵的戰力越低下。 李青從頭到尾理了一遍,最終得出結論:即便只動用京營,且留下四萬京軍拱衛京師,即便三省都鬧出亂子,三大營一樣能鎮壓動亂。 “優勢在我!” 李青吐出一口氣,輕鬆的笑了。 這是關鍵性的一步,這次過後,朝廷再下西洋的阻力會大大降低;屆時,朝廷將重新恢復昔日對海洋貿易的制霸權。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