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相遇,試探(第1/1 頁)
李青暗暗盤算著從哪裡入手,思來想去,還是覺得最好的辦法是先讓小皇帝掌軍。 文臣、武將,天然不對付! 如今文臣勢大,想打壓文臣,只能讓武將起來。 而武將崛起的最好途徑,就是建立軍功,換言之,也就是發動戰爭。 李青心說:也不知好聖孫到底給我開了啥掛。 取得於謙信任不難,取得小皇帝信任就難了,他縱有經天緯地之才,皇帝不用也白瞎。 不過,他並不是很擔憂。 朱瞻基布的局他看不透徹,但並非完全不瞭解。 比如於謙。 若非朱瞻基操作,于謙沒可能混到這個地步,此外還有張輔和于謙統一戰線,可以說,朱瞻基已經把他布的局,整個強化了一遍。 他完全可以透過於謙,進而取得小皇帝信任。 朱祁鎮…唉,也不知究竟如何……李青暗歎。 來大明這麼久,他對所知的大明歷史,已經不再那麼相信了,比如朱棣的下西洋政策。 在後世人眼中,這就是個賠錢的買賣,但實際上卻是朱棣建立不世之功的資本。 沒辦法,史書是文人為首的官紳寫的,一切不利於他們利益的,都會進行加工,甚至夾帶私貨。 明實錄可不是寥寥數筆,整部明史錄高達一千六百餘萬字,平均每個皇帝一百萬字。 這可不是小說,而是通篇文言文,精煉到極點的文字,記錄著皇帝的一生; 它沒有標點符號,沒有故事結構,甚至沒有斷句。 上任皇帝的實錄修好,下任皇帝都是草草看上幾眼了事,要知道,一冊書攏共也就數萬字。 那麼多本堆在一起,誰有閒工夫看的完? 這其中,可操作性很大。 但也不是說,明史沒有可信度,事實上,絕大多數都是真實的,比如皇帝下了什麼詔書,升了誰,貶了誰,殺了誰……這些都是真的,可上面卻不會記載皇帝為何這麼做。 以至於,後世的史學家,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歷史就像是蒙了層神秘面紗的女子,令人嚮往,且想揭開,然而,它的真面目早已淹沒在歷史長河,沒人能說得清。 李青改變了,改變了很多。 那些所知不多的歷史,已然沒了參考價值,他甚至覺得,即便不來,那一戰也未必會發生。 亦或,大明的衰落並不是因為那一戰,而是……在朱祁鎮沒成年的這些年。 以如今的朝局混亂程度,再過十年,必定作用到民間。 李青思緒飄飛,愣怔出神。 這時,于謙和朱祁鎮聯袂走出宮門。 李青就站在宮門口最顯眼的位置,兩人都看到了他。 二人同時停下步子,怔怔的看向李青。 于謙自入京時,李青便戴著面具,所以他並未識破李青身份,但卻有種難以言喻的熟悉感、親切感。 甚至在看到李青這一瞬間,身上的千鈞重擔頃刻間消弭無形,特別放鬆。 朱祁鎮怔怔看著李青,滿腦子都是:他來了,他真的來了,父皇真沒騙我,真有這麼一個人。 兩人看著李青的同時,李青也在看著他們。 昔日那個瘦高個的年輕人,如今已四十出頭,眉宇間有著溝壑,是經常皺眉留下的痕跡, 他有些發福了,也有了滄桑感,髮絲中不再是烏黑,夾雜著雪白。 和于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身穿龍袍的少年,他很稚嫩,還處在長身體的階段,唇角有略黑的絨毛,尚且稱不上鬍子,身子很單薄,個子也還不高。 小傢伙兒面板比他爹白,長得也比他爹俊俏。 但終究還是個孩子。 可偏偏就是這麼一個十三歲少年,卻是整個大明的主人。 三人對望,良久…… 李青回過神,躬身行禮:“微臣參見吾皇萬歲!” “平身。” “謝皇上。” 第一次相遇,很官方。 當著小皇帝的面,李青不好跟于謙多言,退到一旁,讓二人先走。 但倆人都沒走。 于謙迫切想弄清楚,自己為何會對這麼個年輕人產生別樣情緒。 朱祁鎮卻是為遇到命中之人,而慶幸。 “皇上……” “老師,朕交代你的事情,抓緊去辦吧。” 二人同時開口,但朱祁鎮是君,于謙便先讓他把話說完。 聽聞,于謙只好暗暗壓下心中疑惑,拱手告辭。 臨走前,深深望了李青一眼。 朱祁鎮走上前,直視著李青。 李青拱了拱手,看著他,目光平和:“皇上可有吩咐。” 朱祁鎮平復了下心情,“隨朕進宮。” … 乾清宮。 李青看著龍椅上的朱祁鎮,突然覺得這少年,比自己想象的要成熟許多。 他沒有開口,小皇帝這一出,多少出乎他預料。 終於,朱祁鎮先開口了,“你知道先帝吧?” “先帝之名,威揚四海,臣自然知曉。”李青說。 朱祁鎮秀氣的眉頭皺了皺,“朕的意思是,你認識先帝吧?”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