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風雲人物(第1/1 頁)
眾大佬面面相覷,臉色都不太好看,他們現在被架起來了,同意的話利益受損,不同意……沒辦法不同意。 在這種局勢下,誰也不敢逆勢而為,一個弄不好,必會被踢出局。 下面的人,眼饞他們位置不是一天兩天了。 朱祁鎮望向眾大佬,“眾卿以為如何?” “皇上英明!”王驥第一個響應。 他剛受小皇帝恩典,自然要投桃報李,給其面子,且他之前只是侍郎,雖也保舉了一些,但和這些個尚書相比,遠遠不如。 廢除保舉制,對他的影響並不大。 郭璡緊隨其後,“皇上英明!” 大勢無可挽回,其他人也只得順勢而行,高呼:皇上英明。 朱祁鎮起身道:“即日起,廢除保舉制,朝廷任免、升遷官員,由吏部考核、擬定人選。” “皇上聖明吶!”郭璡差點喜極而泣。 吏部之所以能成為六部之首,就是因為吏部掌握著人事權,但自從保舉制施行之後,吏部的權柄就大幅度縮水。 連帶著他這個吏部天官,也變得有名無實,不得不向楊士奇靠攏。 如今朝廷恢復銓選,吏部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他這個吏部尚書如何不喜。 其餘幾部尚書、侍郎,內閣、都御史等人,無奈附和:“皇上聖明。” 在於謙、楊溥看來無比棘手的弊政,就這麼被廢除了。 之所以這麼容易促成,一是因為朝廷不追責,二是此舉鞏固了絕大數人的利益,除了頂級大佬,其他人都是受益的一方。 這些大佬被下面人硬推著,不得不順應潮流,否則必被踩在腳下。 朱祁鎮心中歡喜:果然,一切又如李先生所料,按這個局勢發展,不用十年,朕之權柄必定比肩當初的父皇,甚至有所超越! ~ 早朝散後。 李青不可避免的成了風雲人物,口碑也成兩極分化,有人罵他以邀直名,也有人對他心存好感,畢竟李青這一番操作,極大程度上鞏固了他們的權力。 不過,終究是罵他的人更多。 因為他在朝堂的發言,造成了太多的人失業。 一時間,李青成了京師名人,甚至連販馬走卒都知道了這麼一號人物。 而李青這個七品的都給事中,也正式走進了朝堂眾大佬的視野。 有人看出他潛力不凡,前來巴結,也有人眼紅他,惡意中傷,李青一下子處於政治權利中心,光是應付就讓他精疲力竭。 李青最煩這些個人情世故,於是乾脆大門一鎖,誰也不見。 愛咋咋地,我不出門,你又能如何? 事前,李青就想到了會有這麼個結果,特意換了個質量上乘的大門,還臨時加高了小院院牆。 眼見巴結無望,許多人粉轉黑,開始拿李青靠著保舉做官說事。 朱祁鎮哪肯放李青離開,彈劾李青的奏疏一律留中不發,反而在裁員的事情上精力旺盛。 不到半個月,就有七百餘名官吏被迫致仕還鄉。 與此同時,他將廢除保舉的裁員詔書,下發到大明各地,讓所有人都內捲起來。 保舉制度不過五年時間,還未達到根深蒂固的地步,詔書一經下放,地方上的‘小朝堂’立即亂了起來。 地方和京師除了官職、人員不同,其本質都是一樣的,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在這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科舉至上的時代,保舉做官處於鄙視鏈的底端。 他們雖有錢有勢,但在朝廷頒發詔書,正統官員擁護的情況下,也只能灰溜溜地捲鋪蓋走人。 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持續了大半年,直到正統六年秋,才正式結束。 這次大裁員,被裁撤的官吏總計,高達三萬七千餘人。 不僅節省了朝廷的財政支出,也極大限度地遏制了官員野蠻生長。 起初,幾乎每天都有人彈劾李青,但面對朱祁鎮的留中不發,和李青厚臉皮,讓那些恨他的人毫無辦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也沒人再找李青不痛快了,開始投入新一輪的勢力角逐。 保舉制廢除後,吏部水漲船高,其餘幾部附庸,都察院也再次改換門庭。 六部恢復昔日榮光,內閣則成了行事部門,其權勢、影響力,較之三楊秉政時,一落千丈。 朝局終於回到了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態,不過,和太祖、太宗,仁宣時期還相差甚遠。 小皇帝遠做不到令行禁止。 … 這天,李青摸完魚回家,正準備起鍋燒油,門卻被敲響了。 “誰啊?” 李青解下圍裙,來到院前開門,待看清來人,不禁一愣。 “王公公?” 對於王振,李青並沒有欲除之而後快的心理,但也沒什麼好感。 “有事?” “也沒什麼大事兒。”王振笑道,“咱家閒著無聊,轉著轉著就來了連家屯兒,想到李先生在這兒住,便想來拜訪一番,冒昧了。” 王振讀過書,人品不怎麼樣,但說話還算好聽,和普通太監相比,他倒更像文官集團出身的人。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