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土司問題(第1/1 頁)
朱祁鎮是個行動派,李青前腳一走,後腳他就急召于謙。 于謙接到召見,立即放下手中事務,馬不停蹄地趕來。 “微臣參見吾皇萬歲……” “免禮,坐吧。”朱祁鎮溫和道,“以後私下見面,不用行大禮。” “臣遵旨。”于謙走到一旁坐下,“皇上喚臣來,所為何事?” 朱祁鎮食指敲打著御案,看著十分老成,“這次出兵抽調的京軍太多,京師空虛,朕心不安啊!” 于謙心中一動,不禁想到之前李青的話,當即奏道:“皇上,不妨抽調些邊軍,以作拱衛京師。” “朕也有此意。”朱祁鎮問,“愛卿在兵部任職這麼多年,可有合適人選?” 自從李青來後,朱祁鎮對於謙的稱呼就從‘老師’變成了‘愛卿’。 頗有‘小甜甜’變‘牛夫人’的既視感。 不過,于謙並不在意稱呼上的變化,更何況那人還是李青。 于謙沉吟片刻,“臣建議調宣府邊軍。” “楊洪?” “是。”于謙道,“內舉不避親,臣和楊洪有姻親關係,但臣並非出自這層關係才舉薦的他,楊洪能力、品性皆為上乘,可作備用人選。” 頓了頓,又道:“當然了,這只是臣的建議,僅供皇上參考。” 朱祁鎮點點頭,陷入沉思。 京軍最重要的是忠誠,楊洪忠不忠誠不知道,但于謙絕對忠心,楊洪和于謙結親,二人達成政治結盟,不是什麼秘密,且於謙和大多數文臣都不對付; 若把楊洪調來,那群人文臣必定難受, 這次廢除保舉制,雖然獲得了初步勝利,但文官集團的權勢並未受到波及,只不過從權重從內閣轉移到了六部……朱祁鎮心思電轉,很快做出決斷。 他笑道:“朕對楊洪並不瞭解,但對於愛卿卻是十足的信任,既然你這麼力薦,想來他定然不會差了。” “皇上決定了?”于謙問。 朱祁鎮點頭:“頒佈調令吧。” “臣遵旨。”于謙拱了拱手,問:“要不要知會一下王尚書?” “你覺得有必要讓他知道嗎?”朱祁鎮反問。 于謙怔了怔,“臣明白了。” … 朱祁鎮望著于謙離去的背影,欣然自語:“兵部這個衙門不得不重視,二把手和一把手得有些不愉快才行,可不能讓他們上下一心。” 轉念,又想起了今日母后私下召見李青的事,朱祁鎮臉上的欣然逐漸斂去。 他絕不允許,再出現第二個後宮掌權的人。 “今日的敲打,但願能讓她長些記性,如若不然,我只能讓她難堪了。”朱祁鎮心中升起一股鬱氣,面色狠厲。 ~ 書桌上,攤著一張特別的地圖。 這是李青當初從三寶那兒拓印的副本,它並不是大明的地圖,而是大明沿海周邊,以及東南亞的地形、海岸線……各種地勢的匯總。 “征戰暹羅、緬甸不順,麓川那邊的土司會不會趁機作亂呢?”李青眉頭輕皺。 土司一直不怎麼服從管教,麓川距離緬甸較近,雙方目標一致的情況下,聯手的可能極大。 一旦張輔他們被截斷補給,那後果就嚴重了。 事實上,大明各地的土司,一直盼望著成為國中之國,甚至想像藩屬國那樣,對大明聽調不聽宣。 這問題自大明建國起就存在,起初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打過幾次,但後來發現得不償失,便採取懷柔政策進行恩撫,效果自然是立竿見影。 土司雖可以依仗地利,打持久消耗戰,但能不捱打,他們也不想捱打。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他們也變得越來越慾求不滿,礙於朱元璋、朱棣兩父子的狠辣,一直不敢逾矩,而到了仁宣時期,他們就略顯放肆了。 沒鬧出大亂子,卻也初顯野心。 而現在……隨著小皇帝大權旁落,朝局一片混亂,這些土司自立之心定然膨脹。 李青緩緩收起地圖,自語道:“其他地方還好,主要是麓川。” 國家施政需因時勢而行,朱元璋先兵後禮的大略方針在當時正確,但‘禮’的前提是有威懾力,若朝廷對這些土司失去了震懾,那所謂的‘禮’,將被視作軟弱。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李青自語,“若他們真敢動亂,樹立典型很有必要!” 這時,外面傳來於謙的聲音:“李先生在家吧?” “在家!” 李青來到院裡,開啟門,笑道:“這會兒怎麼想起來我這兒了?” 于謙看了眼橘紅色的夕陽,又提了提手上拎著的酒肉,“今兒不忙,想找先生喝一杯。” “喝酒啊,那敢情好。”李青笑眯眯道,“走,進屋。” 一隻燒雞,一份滷豬臉兒,一壺地瓜燒,兩人邊吃邊喝,好不快哉。 “呵~”李青砸吧砸吧嘴,連忙夾一筷子肉就著,“這酒可真夠有勁兒的。” 于謙笑道:“這酒不如別的酒甘醇、綿軟,不過喝了這酒,再喝其他酒就寡淡無味了。”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