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魚咬羊(第1/2 頁)
但凡看到“魚咬羊、狂暴小龍蝦”這個店名的人,都會心生好奇。
比如周劍,比如魯大爺、比如水果店的跛腳小胖王浩等等。
這天晚上,周劍和周安一起來出攤的時候,看見新店那招牌上的奇怪名字,當即就忍不住問:“大哥,咱們這店名是不是太長了點?而且,那個‘魚’字是不是錯了?魚怎麼會咬羊呢?狼咬羊還差不多……”
攤車開到魯大爺的燒餅攤旁邊,周安和周劍從車上往下搬東西,做準備工作的時候,魯大爺也好奇詢問:“小安啊,你那個店聽說叫魚咬羊小龍蝦?你怎麼起這麼個奇怪名字啊?你不是農村的嗎?魚咬不咬羊你不知道?”
未久,周安去後面水果店拉接線板的時候,收銀臺後面嗑瓜子的跛腳小胖王浩主動遞一支菸給周安,順便好奇問道:“安子,你那個店名叼啊!你怎麼想到的?吸引眼球確實不錯,不過,咱們能不能尊重一下事實?魚不吃葷的,除非是黑魚或鯊魚!”
還有另外一些人也都問這個問題,但周安每次都笑呵呵地敷衍過去,不願立即揭開謎底。
感謝04年還沒有誕生的智慧手機,否則,大家好奇一個問題,用手機上網一搜就全明白了。
魚咬羊,其實是一道名菜,八大菜系徽菜裡面的一道名菜。
飲食裡面的“鮮”之一字,其實就是根據這道菜名而創造出來。
這道菜,是周安偶然一個機會聽人說的,也是那次聽說了這道菜,他才明白原來“鮮”這個字,是這麼誕生的。
這道菜有一個不知真假的典故,據說孔子當年周遊列國,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治國理念的時候,因為到處碰壁,沒人買賬,混的窮困潦倒,乃至吃不上飯的程度。
孔子的弟子多,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那些弟子死腦筋,孔子都吃不上飯了,他們還跟在孔子身邊鞍前馬後的伺候著,這不,就在孔子飢腸轆轆,餓得兩眼昏花的時候,他一個學生不知從哪裡討來一小塊羊肉和一條魚。
孔子有一句名言叫“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大意是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的越細越棒。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孔夫子絕對是個嘴刁、挑食的傢伙。
但,飢餓的人,是沒資格挑食的。
都餓的頭昏眼花了,弟子好不容易討來一小塊羊肉、一條魚,孔子已經沒心思去講究什麼做法,乾脆讓弟子把那小塊羊肉和魚一起煮。
結果,煮好後的這道“創新菜”居然出乎意料地好吃,滋味格外鮮美。
吃完後,孔子咂著嘴,意猶未盡地回味,靈光一閃,就創造出“鮮”字。
因為在他看來,魚和羊放在一起煮,滋味是最鮮美的!
以上,是“魚咬羊”的典故,或者說是“鮮”字誕生的典故,因為孔子當時並沒有給這道菜命名。
但後人卻根據這個典故,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羊肉剁碎塞進魚腹,再進行烹調,鮮美的滋味沒變,但這道菜的賣相卻更上了一個檔次。
並且,因為羊肉藏於魚腹之中,而取了個“魚咬羊”的名字。
重生前,作為一名有追求、有理想,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廚師,周安研究做過這道菜,別說,做出來之後,還真的很好吃,魚肉本身就很鮮美,而羊肉也是出了名的鮮,這兩種原料放在一起燒出來,完全就是鮮上加鮮。
如今周安開店了,他考慮店裡招牌菜的時候,首先就想到這道魚咬羊。
因為這道菜確實好吃,並且其創意也突破一般人腦洞的極限,“魚咬羊”這個名字,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魔力,適合做噱頭。
再加上其它一些考慮,周安就把這道菜加入新店選單,也加入店名之中。
他相信但凡見過這個店名的人,都會印象深刻,很長時間都忘不了。
而這,是一家店能不能深入人心的一個很重要因素。
周安設想中的新店招牌菜,毫無疑問,第一個肯定是小龍蝦,但還是那個原因——小龍蝦季節『性』太強,天氣一冷,過了夏秋那炎熱的幾個月份,小龍蝦的生意就會淡出鳥來。
所以,周安不得不考慮再添至少一兩道招牌菜。
對於一家飯店來說,招牌菜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一些小店。
店面越小,就越考驗招牌菜對顧客的吸引力。
比如絕味鴨脖、夫妻肺片,以及叫了個雞等等。
這些店面都很小,有些更是小得離譜,但無一例外,這些店的生意都很好,其關鍵就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