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七十一章 沒錢了(第1/2 頁)
第四卷 第七十一章 沒錢了
週末的時候,程齊來了一趟家裡,幫著徐蘭做飯,說起程飛揚又不在家,徐蘭道,“你堂叔經常這樣,到處飛,我都習慣了,經常不落屋的。”
徐蘭又道,“我聽你家媽說了,說你又上報紙了,哎呀我們家程齊,真是越來越了不得了!”
程齊現在大學生創業的名頭已經不僅限於自己的學校,伴隨著聯眾平臺擴散開來,聯眾平臺發展得越加壯大,翻過年同時線上人數都達到了5000人,註冊使用者五萬,驚動了媒體,儼然成為了國內第一大的網上游戲平臺,現在發展還更不止,其實也是程齊師範大學近些年就業率上不去,不知哪位校領導在歐美考察的時候,眼看著美國校友文化的發達,回來靈機一動,立即聯絡宣傳,把程齊放了出來。
人是群居動物,都有圈子思維,所謂的人脈從來就是受眾握有資訊和資源的人進行交換的不可或缺的土壤,就如海洋對面的美利堅大學校友文化,自成一個格局的鏈條。
有人做過調查,近十年來哈佛大學的平均校友捐贈率達到23%以上,而斯坦福大學的捐贈率還要更高,這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戰略型投資,學校依靠校友會的運作捐助得以以優質資源培育人才,而這些培育的校友人才最後可能成為自己的朋友,或者成為自己的員工,捐贈者收穫了學校和這個群體的友誼,得到了精神上的榮譽,同樣也獲得了和他相同地位的人群接納的人脈關係。
就是不說美國,國內的校園文化,也是有的,就好比有些學校,人們記住的不是它的人文環境和教學理念,而是從那裡走出了誰誰誰,哪個行業領袖或者領導人。自然能收穫各種方面的影響力和真材實料的資源。
程齊的聯眾平臺可以說是目前此類網站的佼佼者,也因此得以在媒體那邊大為宣傳,所以現在國內網際網路創業者之中,有的人依據武俠小說,給程齊封了個“西南二少”的綽號。
只是這個西南二少,說的是創立聯眾的兩個年輕在校“天才”,程齊和任齊。
確實是從少年時期就痴『迷』計算機的天才技術員任齊負責抓技術,程齊負責戰略和運營,兩個人在媒體這邊報道得極其厲害,這個時候正是美國納斯達克科技網路股大火的時期,這股熱『潮』影響下,國內媒體也在挖掘這種『潮』流下的典型。
而在校學生,少年奮發,西川省在網際網路這場大『潮』來臨時的創業典範,這些關鍵詞讓媒體興致高昂,牢牢抓住這些看點進行報道。
現在估計居民樓道里的大媽,他們可能不在乎程齊是誰,但只要當著自家孩子,肯定就是那一套:你看人在大學時就創業成功了,你你你一天到晚好吃懶做……
而程齊的聯眾能夠發展得這麼好,還是佔了時間上的便利。
徐蘭在廚房做菜的時候,程齊就在這邊跟程燃說,“我們圍棋板塊不是沒有棋牌那麼火嗎,要發展也困難,畢竟已經有微軟先經營的圍棋站,韓國的igs,臺灣的acer了,我就用了你出的主意,用名人效應來營銷。”
看了炒菜的徐蘭那邊一眼,程燃笑,“繼續說。”
“我爸認識蓉城棋院的副院長,他兒子叫鄭浩,是入段的棋手,我們說給他一些錢,讓他幫忙建立我們的圍棋俱樂部,吸引人氣,教人下棋。蓉城號稱‘棋城’,但其實後備人才儲備嚴重不足,鄭浩也只是目前僅僅有數的幾個職業棋手了,所以這邊一說鄭浩,都知道是誰。”
程燃點頭,蓉城圍棋越加凋零,說到底還是青少年的培養不夠重視,在號稱三千學棋人才能出一位棋手的職業圍棋世界,學圍棋的少年人註定要承擔比同齡人更多的風險。
就好比究竟是參加比上清華北大還要困難的衝段賽,還是回學校讀書?去衝段成為職業棋手吧,就要放棄那一兩年學業,而在如今的升學壓力下,如果衝段不成功再折回來,那同齡人就註定比你先飛兩年,而前往首都衝段一年也要十來萬,普通家庭也難以豁出去進行這種鯉魚跳龍門的孤注一擲,所以其實導致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這片地區都是人才凋零。
“你們掛出說鄭浩來比賽,別人會信?”
“很簡單。”程齊高深莫測一笑,“打過就知道了。”
“我們貼出通告,沒有人會信。我就給了自己一個高段位的賬號,和他交手,他讓我八個子,我輸了,這倒不是故意輸的……我一輸,就有很多圍觀玩家說我故意放水,然後就讓我們社群公認的圍棋高手和他打,他讓別人四子,那個人網名叫“風清揚”,有名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