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曠古奇人和罅隙(第1/2 頁)
這位在交趾李朝聲名顯赫,位高權重的李常傑,可以說是個曠古難尋的奇人。
李常傑在交趾人民心中是類似軍神一樣的人物。如果要在中國古代找到一個人物與之相比的話,那麼李常傑在交趾史中,武功猶如武學界的東方不敗;精神猶如史學界的司馬遷;忠誠猶如政界的高力士;功績猶如航海界的鄭和……(此段引自貼吧,感覺描述的非常精彩。)
沒有錯,這位交趾的軍神是個太監。
自古以來太監的來源都是窮苦人家,因為實在活不下去了,所以才會選擇這種違揹人倫的做法,但是李常傑卻是不同。
李常傑本叫吳俊,乃是交趾吳朝統治者吳權之後,也算是前朝皇室後裔,其父是李太宗時太尉郭盛溢,後來改姓為李,字常傑。(關於為什麼他的父親姓郭,此事一直困擾交趾的史學家,估計是隔壁老郭?)
李常傑自少姿貌揚逸,並且練騎射,習兵法。在其年青時期,亦即李太宗時開始,就已登上仕途。李常傑因為承父蔭,被委任為騎馬校尉,隨後或許是為了消除李朝皇帝的戒心,或許是喜歡單身,所以他主動淨身成為太監。
苟富貴勿相忘,李常傑深以為然,所以他自己當太監還不夠,他還讓親弟弟李常憲也成為了太監,自此太尉郭盛溢後代斷絕。
後來繼位的李仁宗,或許感覺李常傑表忠心的方式很另類,所以開始重用此人,命他帶兵鎮壓芒族叛亂。
其後李常傑屢立戰功,三徵佔城,將佔城王律陀羅跋摩三世生擒,迫使他向交趾求和“贖罪”,割讓了地哩、麻令、佈政三州給李朝,然後將佔城王釋放回國。
1075年,李常傑帶領水路大軍八萬,攻入了大宋廣南西路,盡屠邕州五萬八千餘人,並欽、廉州死亡者幾十餘萬人,隨後俘虜三州百姓返回交趾。
富良江之戰,交趾軍心渙散,李常傑賦詩:“南國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書。如何逆虜來侵犯?汝等行看取敗虛。
此詩一直流傳到後世,成為了交趾人的精神支柱,歷朝歷代只要交趾對華夏進行攻擊之時,這首詩必定會出現。
雖然跟大宋一戰,交趾方失敗,但是李常傑作為交趾反抗宋人的傑出將領受到了李仁宗的嘉獎,被封為“遙授諸鎮節度”、“同中書門下上柱國”、“天子義弟”、“輔國上將軍開國公”等等官職及封銜,以表示朝廷對他的尊崇。
如今李南率領的宋軍攻陷了廣源州,所以太傅李道成才舉薦這位交趾的軍神出戰。
李仁宗思索片刻,當即同意了此事,傳旨命李常傑率領禁軍兩萬、奴隸軍三萬,以及戰象軍前往廣源州,迎戰宋將李南。
來自後世的李南極為注重資訊,所以早就派出了無數的探子潛伏在了半島上的各國內。
李仁宗宣旨後不久,李南就收到了探子傳回來的密信。
原平城內諸人共聚一堂,李南開口問道:“現在交趾派出了五萬大軍,還有數量不詳的戰象軍,大家商議一下吧,我等該如何對敵?”
斯巴達克斯首先說道:“當日抓獲的三萬多戰俘,其中大部分都選擇加入了我方軍隊,加上後來投奔過來的交趾奴隸,如今我負責的步兵軍團人數擴充套件到了兩萬人。雖然這些奴隸訓練的時間尚短,但是隻要配備上武器後,應該可以形成戰鬥力。”
“別把希望放在這些士兵身上。”負責訓練奴隸兵的多科特,給大家潑了一桶冷水。
同樣在奴隸軍任職的少年李辰,臉上露出不滿的神色,大聲說道:“奴隸軍當初一千人就可以戰敗三萬交趾軍,如今擴充到了兩萬,即便再不濟,也可消滅所有敵人!”
李辰此言一出,頓時獲得了不少人的贊同,李南忽然發現有些不妥,但是他卻沒有說話,而是在旁默默觀瞧起來。
多科特解釋道:“這兩萬多奴隸兵確實人數不少,但是他們跟原本的一千奴隸兵不同。他們接受戰陣訓練的時間尚短,就連思想也沒有太大的轉變,要是打起順風仗還可以,萬一我軍跟交趾對戰之際出現敗勢,這些人恐怕會馬上潰散。”
這番話非常有道理,所以維羅和克雷斯等人,都對多科特表示了支援和認可。
兩方人開始對這個問題辯論起來,李南卻跟身邊坐在輪椅上的扈冰,一起用炒熟的芝麻,喂著趴在桌上懶洋洋的白色鼠王。
這個小東西自從可以跟李南交流後,經常明目張膽的來這裡混飯。
雖然廣源州不是李南的大本營桂州,但是他身為所有人中的最高將領,吃的食物最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