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難攻的交趾國都(第1/2 頁)
升龍城乃是整個交趾的政治和經濟文化中心,原本駐紮著超過三萬人的精銳常備軍,可是兩次抽調給輔國上將軍李常傑後,只剩下了不到萬人。
這次為了應對李南的攻襲,李仁宗將北方關隘裡防範大宋,還有南方抵禦占城國的精銳大部分都撤了回來,目前城中擁有將近四萬交趾精銳正規軍和六萬奴隸軍,算得上是重兵雲集。
雖然眾人早就知道這座升龍城是交趾境內最大的城池,但是一路攻伐,見慣了低矮狹小的交趾小城,猛然間見到了這樣一座巍峨雄壯的大城,大家都感覺眼前一亮,心中一驚。
這座城市是交趾李朝開國君主李公蘊於數十年所建。
李公蘊又稱李太祖,字兆衍,原為前黎朝的大臣,官至左親衛殿前指揮使,賜姓黎。1009年,前黎朝發生內亂,李公蘊趁機奪取帝位。
成為交趾之王后,李公蘊下令遷都大羅城,其原因為:“朕披觀地圖,高駢故都大羅城,居天下中,有龍蟠虎踞之勢,四方輻輳,人物蕃阜,誠帝王之上都也。朕欲乘此地利,以定厥居。”李公蘊在朝堂上徵詢諸大臣的意見,群臣皆曰:陛下言及,此天下萬世之利也。帝大悅,乃自華閭徙都大羅城。御舟至城下,有龍見焉,命改其城曰升龍城。
李公蘊當年調集整個交趾的人力和物力,仿照漢人的建築風格,大興土木數年,終於建造出這樣一座堅固的大城。
升龍城內的皇宮,中有起朝殿,左置集賢殿,右置講武殿。左啟飛龍門,右啟丹鳳門。正陽啟高殿,皆曰龍墀,墀內翼以迴廊,周匝四面。乾元殿後置龍安、龍瑞二殿。左建日光殿,右建月明殿。後有翠華宮。城之四面啟四門,東曰祥符,西曰廣福,南曰大興,北曰曜德。又於城內起興天寺,五鳳星樓,城離方創勝嚴寺。城內造興天御寺、太清宮、萬壽寺,城外造勝嚴寺、天王寺、興聖寺、天光、天德、鄉邑諸寺。
此刻升龍城四面城門已經緊緊關閉,城頭上交趾士兵人頭攢動,各種奪取自大宋的弓弩器械擺放整齊,看起來李仁宗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要依靠這座堅城進行防守。
目前升龍城守軍達到十萬之眾,而城外的李南方只有五萬人。交趾李朝雖然比不得宋遼兩國人才濟濟,但是也有不少能臣干將,吸取了李常傑兩次野戰慘敗的經驗後,他們學聰明瞭,決定用城內守軍來消耗李南的大軍。
孫子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其中的含義很簡單,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敵人,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就進攻敵人,一倍於敵人就進行戰鬥,兵力與敵人勢均力敵就分散敵人,兵力少於敵人就進行防守,比敵人的兵力差就避免作戰。
李南麾下的五萬大軍,整齊列陣於升龍城西門外,後方的輜重兵快速組裝製作各種攻城的器械。
中軍大帳內,李南正在跟桌上趴著的鼠王小白竊竊私語。
半響後,一人一鼠停止了對話,李南命人將諸將招進了大帳之中,準備商議進攻此城的相關事項。
眾將全部立於帳內,李南沉聲介紹道:“根據最新的情報,升龍城內有駐軍十萬,其中有六萬奴隸兵,由於大量交趾官吏和富豪貴族都居住在城內,所以他們隨時還可以召集數萬奴隸、雜役和護衛加入到守城隊伍。”
經過數十場大大小小的戰鬥,所以眾人都對戰鬥力低下的交趾士兵帶有輕視之心,就連素來小心謹慎的林沖都言道:“我軍前番數次攻破交趾城池,都依靠射程較遠的神臂弩壓制和爆破手炸門。這次可依照前例而為,只要大軍進城後,那十萬交趾士兵,我皆視之為草芥!”
“不妥!”
李南馬上否定了林沖的提議,並且解釋道:“升龍城乃是交趾國都,跟其他城市截然不同,不但有護城河和九米高的堅固城牆,最對我方不利的是交趾人的城頭上,有不少八牛弩和投石車。”
“八牛弩?”眾人聽聞這種遠端利器,不由齊齊驚道。
《武經總要》載有多種多弓床弩,其中最為強勁的三弓床弩又稱“八牛弩”,需百餘人絞軸張弦,平常可射到七百步,經過改造的八牛弩射程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巔峰一千步。宋代一步合1.536米,千步就有1536米。
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戰,宋軍在城頭安設床子弩。遼軍攻城。守弩兵士驚,匆忙中擊牙發弩,箭矢雷動而出,不意正中遼軍陣內的主將蕭撻凜,登時斃命,遼人因主將殞命,無心戀戰,遂與北宋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