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利人謂巧思故舊(第2/3 頁)
人之事?
可轉念一想那孩子的話,這墨者有什麼好裝的?墨者有天志、有鉅子之令,有規有矩,正如墨子所言,是不是、規矩量。冒充墨者可是要冒著鉅子一令便履及火海的覺悟的,不裝也罷。
他心中不能決斷,就將自己白日裡聽到的那些事一一複述了一番。
墨子一直聽著,時不時頷首稱讚,偶爾拍手以為啟發,更偶爾的時候皺眉似乎對一些做法並不認同。
這故事過於精彩,禽滑釐講了好一陣,一直講到了宿麥、木製的撒籽器等等他或是親眼所見或是聽說的事後,問道:“先生,這個適既不是你的弟子,他這麼做,難道要對我墨家不利?”
墨子記憶力極好,禽滑釐這麼一說,他便想到了半年多前的事,那個雙眉秀麗的鞋匠之子。
禽滑釐問他認不認得,墨子笑道:“這孩子啊……我還真見過,還誇過他一句璞玉可雕。”
當即又將那次刺柏樹下的一些言論複述一遍,墨子嘆道:“當時我就想,他一個鞋匠之子,怎麼會知道那些事?如今看來,竟是我看走眼了。”
禽滑釐又道:“先生不知。那人在村社間做出好大事,名傳數丘。百餘人聽他宣講他所說的墨家之義。既然先生不曾教他,那他難道真的只靠聽說,便悟出了這墨家的大義?還是說,他是別家之人,想要對我墨家不利?”
又想到聽來的適做的那些事,無論是心思還是行為,都稱得上是個墨者。
他又問道:“先生,這人如果不是心存不良,那算不算是墨者呢?”
墨子聽到這話,大笑一陣,緩緩地講起了一個故事。
“厘,若有一物,毛色火紅、蹄子有四而分瓣、頭上有犄角、眼睛很大、可以拉車、又有七八尺高。若是母的,能和公牛生出小牛;若是公的,能配母牛生出小牛。可有人卻偏偏說這是豬,那麼他到底是豬還是牛呢?”
禽滑釐笑道:“這是牛。”
“厘,若有一牛群,極為壯大,盡數容下了天下之牛。有一日,這牛群說,凡是在牛群中的,就是牛;凡不在的,必不是牛。有我上面所說的那物,卻不在這牛群中,對於這個牛群而言,這是不是一頭牛呢?”
禽滑釐皺眉思索,搖搖頭,又彷彿忽然想到了什麼,說道:“先生的意思,是問我,咱們墨家到底是牛?還是牛群?”
墨子撫掌大笑道:“你是最能領會我的道理的。我們是牛群,不是牛。牛若無群,則虎狼食之不可抵禦,各向東西南北不能成事。”
“他是墨者嗎?不是。他做的是墨者該做的事嗎?是。但終歸,他不是墨者。”
禽滑釐點點頭,知道先生向來要求一個墨家、一個鉅子、一種規矩、一種大義、一種是非觀。
這樣才能聚眾義而成一義,尚同齊志。
然而,在此之前,沒有墨者的教導,斷然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所以但凡那麼做的必是墨者。
可如今這個叫適的人,卻是前所未有的情況,自稱墨者,行墨者之義,卻不是墨者。
禽滑釐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做,墨子又笑道:“按剛才的故事,世間的牛有兩種。一種是牛群之內的,一種是牛群之外的。若這頭牛不去驅逐牛群中混入的馬,不去將牛群之外的牛拉進牛群,那就是不智了!”
“這個適啊,正好與勝綽相反,也與那些只知小義俸祿而不知大義的‘墨者’相反。此人入墨,於我墨家大利,也與這次招你們回來這件事大為有利。是做勝綽?還是做適?這是這一次所有墨者必須做出的選擇。”
禽滑釐聽到這,終於鬆了口氣,心說只要先生親自出面詢問,這人是不是心懷不軌便可以知道了。
他想了想在村社間的那些事,笑道:“這人是不是心懷不軌,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此子膽子頗大。”
“他曾和村社眾人說,等先生從齊國回來,便要來找先生,請先生幫忙做一木工器具,說是套上牛馬一日可耕百畝地……若此言是真,他還真不怕自己這偽裝的身份被揭穿。”
墨子本是個極其喜好鑽研的人,聽到木工器具更是見獵心喜,急忙問了幾句,禽滑釐複述一遍簡易的錘麥種的小玩意。
他極聰慧,略微一想便想通了其中關鍵,拍手道:“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此物,大善!此人,大巧!”
拍手之後,卻又不知道想到了什麼,歡喜之色在臉上斂去,剩下的卻是些說不出的老人才有的落寞。
墨子已老,但很少感嘆已老,更很少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