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老太君的惱(第1/2 頁)
武帝十年,大宇王朝發生過很多大事,運河竣工,蒼雲之戰,這些都是史冊留痕的大事,除此外,還有些事情影響深遠,卻不為人所知。
年初,太子領皇命出使西陵,本意是想罷兵談和,免除戰禍。路上偶遇地火噴發,周邊妖獸受驚形成獸潮,導致太子受到驚嚇。經此後太子匆忙返回京,不僅和談之事作罷,且一病不起。自那時起,再未見到太子現身理事,有謠言稱其病入膏肓,已不久於世了。
太子有事,動搖國本。另外還有,武帝年輕時資質一般,境界達不到聖祖親定要求,後以秘法強行提高方才繼位,卻因此留下隱患。其繼位後的十年間,後宮誕生過兩位皇子三個公主,卻都病怏怏地,用了諸多靈丹妙藥,情形依舊不怎麼好。而在繼位之前,武帝膝下只有太子一人是男丁,他這一倒,眼睜睜是個後繼無饒局面。
因此有了傳承舊制之。所謂舊制,指的就是皇子中無合適人選繼承大統,只能從兄弟、子侄中選擇。八王的兩個孫子,軒轅無忌與軒轅無過,就是這樣被很多人看成人選之一,呃,是之二才對。
既有先例可循,按也就沒什麼大礙。只要君臣合力齊心,不會導致太大動盪。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當今時局和之前那幾次的情況完全不同,一方面邊患重重,戰事頻發,即便在國內,四大宗族明爭暗鬥,三大宗門蠢蠢欲動,皇室已無力量將這些勢力徹底壓服。
換句話,今日的大宇存在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影響皇權,一旦出現大位之爭,後果不堪設想。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事情既公開又機密,下面的人雖有風聞,頂多也只是議論議論,當不得真,參與不了。但在上層,種種苗頭預示著,有人在為此做準備。譬如現在桌子旁邊的人,既有力量,又有**,知其事所以動其念,難保沒有想法。
老太君擔心的就是這個,言罷先是等了片刻,才又緩緩下去。
“當年承武拔階繼位,底子薄,根骨不足。我知此事必有後患,特意給太后稍了句話,要她仔細些,叮囑皇帝用心調理。結果呢,當媽的性子強,嫌棄我這個老妖怪多事,兒子一心想要幹成事業,留名青史。之後的這些年,皇帝一心想清除宗族隱患,鞏固皇權,又搞了個運河改造,導致國力大虧,邊患頻發。他自己也因此耗空精力與心神,每況日下,如今已到了依靠湯藥維持的地步。”
皇帝勤勉也是錯,聽上去不可思議,在老太君看來理所當然,講到激烈處,聲調漸漸清冽。
“把改造運河之資用於軍政,邊境何至於戰事頻頻?僅以蒼云為例,糜爛到那種地步,他這個皇帝不該擔責?如果不是國力有虧,軍不能戰,又何必拉下臉去找別國和談?太子怎麼會發生那樣的事?雖這是偶然事件,但從根本上講,最終會落到他身上。外人都以為是聖人隕落導致戰爭,卻不想想,一兩個人縱然再厲害,豈能抵消國之力。”
稍頓,老太君又道:“這陣子皇帝動作頻頻,提拔新人,解除密雲宗封誓,還要讓赫連純美入宮,他以為這樣能壯大皇族之力,卻沒意識到穩定的根本在於軒轅。呵呵,起初擔心外戚想要壓服,到頭來又想借用,出爾反爾,成何體統。”
籲一聲,老太君斷茶潤潤喉嚨,接著道:“當年聖祖早有預見,擔心軒轅血脈一旦輕薄,賦一旦退化,後人便不知道如何治理國家,輕重顛倒。如今他的這些做派,豈止是輕重顛倒,簡直就是驚慌失措,胡作非為。”
一連串質問式的總結,周圍無人敢接腔,待把這些事情講完,老太君的神情黯淡下來。
“沒記錯的話,承武今年不過五十一,以通玄境衡量,正當盛年。然而後宮已有六七年沒有新的生命。兩位皇子倒是聰明,可惜年幼體弱,資質也不好,如此看來,有些事情怕是註定會發生。”
話到這地步,周圍人愈發膽戰心驚,不敢輕易開口。唯有蘇月仗著受寵出言勸,也可以是安撫。
“國是國,家是家,軒轅是軒轅,老祖宗是老祖宗。您這樣的年紀,這種輩分,何必為皇室嘔心。況且您心也盡了,意也到了,犯不著為之失望生氣。要我呀,您只要安安穩穩地這裡坐鎮,管好蘇氏子孫便好了。”
“沒錯,老祖宗犯不著為之生氣。”
有人開頭,別的人便也跟上來,勸的勸,開懷的開懷,待到周圍稍稍安靜,老太君才有開口,未言先嘆。
“老身哪裡是為軒轅操心,講這麼多,全都是為了你們大家。想我蘇氏,經歷了不知多少風浪,闖過多少關口,才有今日之局面。現如今,世間已沒有多少事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