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珍妃之死(第2/4 頁)
喚醒後來人,繼續走在這條路上,才能看到最終的曙光。
跟隨康北海,倒不是沒有理由。
那位北海先生能聚攏如此多的天下英才在身邊,自然是因為,他的主張,其實很不錯。
“拒和、遷都、練兵、變法。”
這其中,無論是哪一條都撓中了譚維新的癢點。
尤其是被時人所詬病的遷都之議,更是神來之筆。
皇帝都遷到海上了,這個朝廷還玩不玩?
還不是群雄四起,終究會回到漢家統治之中。
還有,康北海提出務農、勸工、惠商、恤窮,安撫天下百姓,結合開設礦山,修建鐵路,開辦學校,廢除八股等政策。不但說服了廣序帝,更是說服了一些有志之士。
這些人認為,北海先生心懷家國,當能成事。
當然,主張是主張,行事是行事,並不能混為一談。
如今的北海先生,做事就有些讓人摸不到頭腦了,尤其是提議立憲,與鷹國、花旗、櫻花等國建合邦之國,共治神州。
這種提法一出來。
兩人就漸生嫌隙,暗地裡各懷心思了,這一點,張坤算是看出來了。
“所以,北海先生立憲一事,譚兄是不認同的。因為,若是立憲成功,尤其是在洋人的支援下權歸一身,蠻人江山不管如何,國土是否會分裂,總還會穩固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長此以往,天下百姓,日子會過得更苦上許多。
不但被朝廷壓榨,頭上更多了一重大山,多了洋人這個主子……這是譚兄萬萬不願見到的。”
張坤嘆息,他算是明白了譚維新等人的變法初衷,以及立場如何。
“那麼,左季棠、曾國華等中興之臣?”
張坤又問。
“是我漢族之恥,其罪不赦……”
譚維新眼裡就閃著仇恨光芒,他覺得,別人都在稱讚的這些大青名臣,能臣,對自己來說,就是逆臣,是漢人的恥辱,是家鄉的汙點。
就是這些很有學問,很厲害的漢人,對蠻人忠心耿耿,把蠻人朝廷整治得蒸蒸日上。
百姓頭頂的那座大山越來越大,越來越重。
壓得人,直喘不過氣來。
“那麼,北疆和西土呢?”
張坤一直好奇對方提議把這兩個地方賣掉,到底是出於什麼心思。
“此為蠻人腥羶之地,向來不服管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賣了銀子興我神州,也算不得什麼。”
譚維新理所當然的答道。
看看,這才是歷史的侷限性。
若是在另一個世界,有人敢這麼提議把土地賣給外國人,不被人噴得狗血淋頭才怪。
因為,那兩個地方屬於國家不可分割的領土,誰說賣給外人,那就是賣國賊,會釘在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但是,譚維新不一樣啊,從這裡可以看出,他是堅定的民族維護者,從頭至尾,就沒把蠻人朝廷當做自己的朝廷,心中只有漢民。
既然屬於蠻人舊地,那賣了也就賣了吧,不可惜。
“原來如此,廣序帝因此就死不得,也敗不得,既不能讓他大權收攏,也不能讓他徹底落幕……”
張坤眼中精光微閃,算是看明白了譚維新和大刀王五等人的操作。
如同刀尖上跳舞。
既矛盾糾結,又義無反顧。
這也解釋了,譚維新、楊深、康懷仁等後來的六君子,為何如此決絕。
而大刀王五等江湖武人,為何行事首鼠兩端……
時而扶青廷,幫著變法,幫著打洋人;時而又加入義合拳,跟著造反,殺朝廷官兵。
簡直是打成了一鍋亂粥,完全看不出具體立場。
撥開深層迷霧,就可以看得出來。
這批人,其實心裡裝的是百姓,護的是神州,並不是蠻人青朝。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
他們屬於那千千萬萬漢人奴才之中,提前覺醒的一批。
這是另一個世界,歷史書上沒有提及的一些隱秘。
因為,時代不同,環境不同,意識形態也不一樣了。
那個世界是一個統一而又強大的國家,民族融合,不分彼此,各族人民都是兄弟姐妹。
誰要是搞對立,那自然是國家的罪人。
有些事再也不說,有些話,就再也不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