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部隊也被分別編入以上三路之中。
為了嚇唬宋軍,給自己壯膽,他叫手下士兵,穿起了金人的服飾,在京西各州縣到處招搖過市,一時間人心惶惶。
劉豫這招倒是很管用,前線的統兵大將張俊、劉光世和韓世忠真的被嚇到了,還沒開打就準備跑路了,素有逃跑健將之稱的劉光世不僅自己跑路還要鼓動朝廷一起跑路,他秘密干謁左相趙鼎,拼了命的張大敵勢,彷彿一打就要亡國的感覺。
趙鼎的手段也毫不含糊,跑就跑,他立即制定了幾大措施:
①:命令張俊、劉光世的大軍撤退到長江以南。
②:火速調岳家軍東援淮西。
③:宋高宗的“行在”立即撤往臨安府。
趙鼎的措施看起來確實很不像他的作風,想當年在舉朝逃跑的情況下,趙鼎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硬是擋住了這股逃跑主義風氣,並最終取得了勝利。現在的情況比兩年前要好得多了,為什麼趙鼎卻要逃跑?
很顯然,兩年前趙鼎的做法,肯定有其背後的故事,真相併非像有些史家描述的那樣趙鼎是因為為國為民才誓死抵抗的,如果是,今天的事情,那些史家並不能自圓其說。
我想趙鼎的前後的離奇表現,只能用人性和利益來解釋。
其實,早在紹興四年金齊進攻之前,趙構已經任命趙鼎接替張浚為知樞密院事兼川陝宣撫司,但是張浚的遭遇讓趙鼎心有餘悸,所以趙鼎遲遲不肯動身,待在朝廷裡無所事事,甚至一反常態拼命的為張浚說情,實際上只是為了拖延時間。
就在此時,金齊聯合進攻,形勢危急,宰相朱勝非主張逃跑,趙構雖然有點不想走,但是在舉朝都想跑路的情況下,他也身不由己。趙鼎看準了機會,每天在趙構面前力陳用兵方略,堅定了趙構的信心,於是,趙構就將趙鼎留下。此時的趙鼎卻又假惺惺的說自己要去四川,逼得趙構只好罷免朱勝非用趙鼎為相,讓他來抵抗金軍。
趙鼎一直都不是主戰派,頂多是一個主守派,之前抵抗做出主站的姿態,無非是為了不想去四川和圖謀宰相之位而下的賭注,最終趙鼎賭贏了。
現在不抵抗,也沒人能撼動他的位子,他趙鼎憑什麼要抵抗呢?
當然,今天趙鼎的做法,實際上還有一個很深沉的原因,那就是和張浚作對,雖然二人親如兄弟而且還曾經互相援引,但是,面對權力和利益以及流傳千古的中興虛名二人還是發生了裂痕。
想當年,趙鼎援引張浚入朝實際上是想叫張浚幫他一起頂雷,誰知道趙構卻叫張浚獨治軍旅,而後張浚又建立了都督行府,基本上把趙鼎的權力給挖乾淨了,以致於當時有“三省樞密奉行行府文書”的譏諷。
原本張浚只是跑龍套的,現在卻成了男一號,趙鼎如何能容忍?
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逃跑事件,但是趙鼎完全沒有逃跑事件背後的結果,越想保住位子,結果越快丟了位子,不知道趙鼎在作出決策的同時有沒想到當初的宰相朱勝非是怎麼被踢出局的。
張浚在軍事上雖然是半吊子,但也看出了趙鼎建議的致命性。如果真的按照趙鼎的做法,那麼南宋將與偽齊共長江天險,如果偽齊佔據了淮南之後,就賴在淮南不走了,留下來開荒種糧準備做釘子戶,那淮南豈不是沒有了?還有調岳飛東援,如果岳飛一走,敵人就從中路進攻,那新收復的襄陽六郡還要不要?
總而言之,趙鼎的計劃太水了。
趙構本來就不想走,好歹自己有四十萬大軍,光是淮河一線就有將近二十萬大軍,還怕個球。張浚的話,激起了趙構的勇氣,他給張浚一道聖旨:“有不用命者,當依軍法從事。”一切都讓張浚折騰去。
有了趙構的聖旨和承諾,那一切都好辦事。首先是劉光世這個逃跑健將,這傢伙早已經收拾行裝,準備放棄廬州跑路。張浚啥話也不說,派人告訴劉光世:如果你的軍隊有一人過江,老子就砍了你的腦袋(若有一人渡江,即斬以循)。
張浚的警告讓劉光世膽戰心驚,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真正讓劉光世徹底害怕的人的話,那個人就是張浚。在劉光世的眼中,張浚這廝心狠手辣,對驕兵悍將從不姑息,該出手就出手,毫不含糊,想當年的苗傅和劉正彥,陝西軍團的曲端,就是很好的例子。前車之鑑,劉光世可不敢拿腦袋去試刀。
反正橫豎都是死,還不如和偽齊拼一把,也許能保住小命。於是,劉光世軍中出現了一幕很怪異的現象,主帥劉光世哭哭啼啼求眾士兵:哥們,幫幫忙,救救我的腦袋。這支軍隊雖然以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