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驚險的刺殺瞬間(第1/3 頁)
傍晚時分的上海外灘,沐浴在晚霞之中,柔和的微風與怒放的花樹在街道兩側盡情招搖。外灘大道一側可以看到世界各種建築風格的高層建築,這些具有歐洲貴族氣派建築外,停滿了各式各樣的汽車。
外灘近代上海歷史起源。1845年,英國領事巴富爾手持《上地章程》,領著五十名英美商人、傳教士來到城北處於江、浦交匯之地的外灘。當時這裡還是一片荒蕪。
由於這裡是陰陽調和之處,風水宜於安葬,有墳場點綴其間,儼然鬼魂出沒之地。
當英國領事巴富爾強租這塊灘地的時候,上海人笑話他們,“鬼子”們天生就喜歡與鬼為鄰。
法國人緊隨其後,靠近英國人的外灘,又把另一部分外灘劃入了租借。
然而,幾十年的工夫,這些“鬼子”們把外灘建成了“十里洋場”的起點。大約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外灘的建築開始按當時歐美通行式樣和最高標準設計建造。從磚木石混合建造的匯中飯店,可以看到晚期歐洲宮廷的氣派。
來到外灘的歐洲人基本上都是暴發戶,可是他們建造的大樓卻力求有貴族氣派。那些歐洲的老貴族還對此有偏見,他們用倫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的眼光來看這裡,認為外灘的建築風格不協調,缺乏整體規劃,譏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
由於歷史的原因,外灘的地皮樓房多為洋行所有,但中國官民的力量也努力打入,華洋間的競爭很激烈。
雖然都說外灘是“中國的華爾街”,其實除了中外金融帝國坐落於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城市功能匯聚在這裡。
怡和洋行等公司碼頭最早都設在這裡,各國貨輪雲集,在外灘看得見各國國旗。
英界外灘,道路寬闊,中間有汽車停車場,路旁高樓,銀行錢莊鱗次櫛比,成為上海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素有“中國華爾街”之稱。
法租界外灘的道路寬次之,多為辦公大樓、碼頭、倉庫,建築沒有特色。
華界南市外灘,道路較窄,建築密集,碼頭較多,原是上海的水上門戶和農副產品集散地,又是華界的銀行、錢莊集中地,也相當繁榮。可惜,在1937年的“八一三”抗戰中大半毀於日軍炮火,後來出現了大片的棚戶區。
法租界外灘,有一家洋人開設的高檔咖啡館,專門供那些辦公樓裡職員和船員消遣。
在咖啡館二樓臨近窗戶的咖啡桌旁,坐著一個肥頭大耳的年輕人,他在慢慢地喝著咖啡,還不時地向窗外碼頭上停靠眾多船舶瞭望著,好像是在欣賞著萬國旗。
身著西裝的歐陽南和盧俊傑,出現在肥頭大耳年輕人的咖啡桌旁,並坐在了他的對面。
“啊?佐藤太君你們來了。”王韜臉上的肥肉不自覺地顫抖了下,急忙要站立起來。
“不必,坐下聊吧,另外你不要叫我太君,要叫我先生。”歐陽南擺手阻止了他,同時提醒他。
“是!”王韜恭敬地坐了下來,同時招手叫來了服務生。
“先生您需要什麼?”服務生恭敬的問道。
“給這兩位先生上最好的咖啡。”王韜吩咐道。
“請稍候。”服務生轉身離去。
很快服務生就端來了兩杯咖啡,擺放在歐陽南和盧俊傑面前。
“先生請慢用。”服務生說完躬身退走。
歐陽南往咖啡中放了一勺糖,慢慢的攪動著,然後淡淡問道:“情況怎麼樣?”
王韜壓低聲音道:“基本搞清楚了。那個老頭僱的是法租界船運公司的船,船長是個法國佬,船員有17個大部分是南洋人,每天除有幾個留守外,都在船長帶領下上岸玩去了,大約都在深夜或第二天早上返回。”
歐陽南點頭說:“其他情況怎麼樣?”
王韜接著說:“老頭在這艘船上有高階客房,每次來驗貨都要住在這裡。老傢伙手下有12人,除幾人經常外出,大部分都守在老傢伙身旁,這些人大部分時間都聚在船上一層的小會議室兼酒吧內商議著什麼事。
老傢伙住在船上二層中間位置的船艙,有兩個手下也住在二層為老傢伙的貼身保鏢;四個住在一層負責警戒,以上這幾個人都配有德國原裝駁殼槍,剩下六個住在船下一層,可能是辦事人員,他們沒有槍。”
歐陽南滿意道:“你說的和我們得到的情報差不多,但你觀察得更加細緻。那麼他們現在的情況如何?”
王韜四處掃視一眼,低聲道:“據我的觀察,老傢伙來到船上就沒有離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