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這麼認為,這次危機不能完全歸咎於金融創新,問題是出在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監管不接軌這個層面。”
他想了想,欲言又止,示意我說下去。“而且,美國是中國的老師,金融風暴的發生是因為老師的消費信貸及金融創新已經做過了頭,卻沒有得到合理的監管;我們作為學生,很多東西方才起步,根本談不上創新過度。”
“馬行長,聽起來,中國的金融業在這個時候何去何從,還真是值得研究。”
“對,需要充分論證。當然,去年中國也出現了值得關注的趨勢。為了擴大規模,有些銀行降低信貸審查的標準,這樣固然得到較快的發展,但現在看來可能要出問題。監管當局及時發現了這方面的問題。招商銀行在這方面很謹慎。”
麥克唐納表示贊同,說:“在這樣的局面中要看明白一件事可不容易。”
美林:逃避或淡定
2003年夏天,執掌了紐聯儲整整10年的麥克唐納以68歲高齡走馬上任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主席一職。2007年10月,他出任美林集團副董事長。
美林作為一家有著94年曆史的標杆性財務管理和顧問公司,曾經擁有無比的輝煌;然而,2008年9月14日,金融海嘯已經迫使它以440億美元的價格易主於美洲銀行。作為美林副主席的麥克唐納,不知此刻心情如何。我試探性地問他:“美林現在怎麼樣了?”
出乎意料的是,他顯得非常輕鬆,讓人感覺本次美林並非被迫出售,而是一個1+1>2的合作。他說:“美林成了美洲銀行的子公司,有關手續將在年底之前完成,現在美林的情況很穩定。”稍加思索,他告訴我說:“美洲銀行和美林的戰略互補性很強,即使是沒有這次風暴,如果我們要找一家銀行合併,還會是選擇美洲銀行。他們的主體是商業銀行,而美林主要做投行業務;一個涉足零售業務,一個則沒有;從市場佈局上來看,我們主要做國際市場,他們則鍾情於國內市場。這都表明我們的業務沒有衝突,因此,我對這次併購非常有信心,相信二者一定會產生良好的協同效應。”
這個回答避開了美林被收購的原因,但展示了麥克唐納對合並後的前景充滿信心。此時此地,這種樂觀精神是難得的。
相比之下,美林的CEO約翰·塞恩恐怕就沒那麼樂觀了。此次金融海嘯,可謂美林在近百年曆史上遭遇的最為慘重的災難。塞恩一夜之間老了很多,他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籌措資金,防止這家百年老店瞬間被吞噬。
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美林再也不敢捧著燙手山芋走鋼絲了。但彼時他們已經付出了慘重代價,2008年7月29日,原面值總計306億美元的CDO被迫以67億美元的低價轉讓給私募股權基金“龍星”(Lone Star)。此單出售後,美林的股價先下跌了10%,但市場迅速作出反應,支援反彈,最終上漲8%。華爾街似乎認可了美林這一“吐血甩賣”;在2008年三季度的財報中,美林資產減記57億美元。塞恩這一系列舉動可謂用心良苦,將CDO忍痛清倉,資產大幅減記,這些招數降低了人們的期望值,也避免了未來持續惡化的風險。
第十四章 生活在別處(4)
一些分析家鼓掌歡迎,聲稱這已經是金融版塊風暴的谷底。但塞恩本人卻無法釋懷,成交額為67億美元的CDO交易中,美林採取了“賣方融資”的辦法,向收購者提供了貸款債務服務。即賣方也是債權人,交易成交時買方先向賣方支付一筆首期付款,餘款則由買方以所收購產品、物業或企業為抵押,向賣方借貸,最終按期連本帶息還付給賣方。美林拿到手的錢只有17億美元的首期付款,反而要向龍星基金提供50億美元的貸款。而這筆貸款的抵押資產,即原面值306億美元的CDO。
2008年8月初,“吐血甩賣”的幾天後,塞恩宣佈發行億股總價值達98億美元的二級股票,一舉重新整理了美國二級股票發行的歷史紀錄。為了增加人們的信心,他個人認購了75萬股,投入了約1 700萬美元。其中,2007年底大量購入美林股票、目前美林最大股東的新加坡國家投資基金淡馬錫,在這次發行中投入34億美元購買新股。但這些都只算是表面的光鮮,為了穩住大股東,美林不得不補償淡馬錫2007年投資的損失,償付給他們25億美元。
塞恩上臺後努力開源,從各方面融資約300億美元。與此同時,他更注重節流,2008年前兩個季度,他取消了將總部遷入原世界貿易中心遺址新大樓的計劃,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