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親如兄弟。
趙拾德與張萬回同歲;是個苦命人,剛出世便被父母遺棄拋棄在荒郊,幸虧被福園村的趙樹德路過撿到,他慈悲為懷,把他帶至家中撫養成人,並給他起名為趙“拾德(得)”。
到二十歲上; 張萬回和趙拾德兩人同時愛上一個本村漂亮姑娘陸水仙。但他倆互相併不知道。後來趙拾德要和那個陸水仙姑娘結婚了,張萬回方才知道;因此; 張萬回為不與好友趙拾德爭一女人;遂忍痛棄家到天台山國清寺削髮受戒當了和尚;被派至廚房幹雜活;因他曾與國清寺的授戒師父豐幹大師隱居在天台山寒巖修身,所以起法號名寒山僧。寒山的脾性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廟院中望空噪罵,和尚們都說他瘋了,他便傻笑而去。
趙拾德聽說此事後,也就不再結婚;立即捨去陸水仙獨自跑到江南尋找寒山。探知寒山修身之處後,便折了一支盛開的荷花前去見禮。寒山一聽,急持一盒齋飯出迎,二人見面,一荷一盒而欣喜若狂樂極而舞;美不勝收。趙拾德也因此而出了家;與寒山一起當國清寺的廚僧; 遂起法號叫拾德和尚。此後,他倆朝夕相處;更加親密無間;仍情同手足。
一天;二僧與師父豐幹大師議經閒聊;彌勒笑佛看時機已經成熟;就有意點化二僧的靈性;便將靈山佛會當中;佛祖聽得普賢文殊二菩薩為所居的洞天福地爭執不休;‘他說他的峨眉山奇妙無比;他誇他的五臺山宏偉壯觀’;從而會後;將他三僧罰下界來;要成全他倆僧功成名就的事;當成一段笑話說與他們聽了。那寒山是個詩僧;詩不但寫得很美,而且對此頗有感發;隨與拾德共作《忍耐歌》一首唱道:
“寒山、拾得笑呵呵,我勸世人要象我。
忍一句;禍根從此無生處。
饒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
耐一時;火坑變作白蓮池。
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
任他嗔;任他怒;只管寬心大著肚。
終日被人欺;神明天地知;若還存心忍;步步得便宜。
世人欺我;害我打我罵我騙我;如何處之?
禪師答曰:
只管任他;憑他遠他莫要理他;再過幾年看他。
身穿破衲襖;淡飯隨時飽;涕唾在臉上;不棄自乾了。
有人來罵我;我也只說好;有人來打我;我自先睡倒。
他也省氣力;我也無煩腦;這個波羅蜜;就是無價寶。
能依這忍字;一生過到老。
聽天由命。
聽聽聽;堂前父母須當敬;兄弟同胞要一心;枕邊讒言休要聽。
天天天;天意與人無兩般;為人莫作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
由由由;也有歡喜也有愁;世間苦樂不均事;萬物從天不自由。
命命命;五行八字皆前定;切莫算計他人有;富貴貧窮都是命。
安分守己。
安安安;夜間一宿日三餐;非幹己事休招惹;身得安時夢也安。
分分分;今生衣祿前生定;休將巧計害他人;兒孫自有兒孫福。
守守守;命理有時終須有;莫恨貧苦怨爹孃;兒孫兄弟常相守。
己己己;別人閒事不要理;休言長短去笑人;何不將心諒自己。”
唐貞觀年間;二僧由天台山至蘇州好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為寒山寺。後人由於珍視他倆情同手足的情意,把寒山推為“和聖”,把拾德推為“合聖”,“和合二聖”從此便名揚天下了。唐詩人張繼有《楓橋夜泊》一首;足道古佛青燈的寂寞;雲: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上接前文;再說觀世音菩薩師徒二人;領佛旨要尋取經人奔長安而來;正走間.忽然見弱水三千,乃是流沙河界。菩薩道:
“徒弟呀;此處卻是難行。汝金蟬子師伯現在是凡人之軀;肉眼凡胎;如何得渡了這河?”
惠岸道:
“師父,你看這河有多寬?”
菩薩停雲步看時;只見只見那河中“潑喇”一聲響亮,水波里跳出一個妖魔來十分醜惡。只見他:眼光閃爍,好似灶底雙燈;紅髮亂蓬鬆;一聲叱吒如雷吼。那怪物手執一根寶杖,走上岸就捉觀音.惠岸見了,馬上掣渾鐵棒擋住,喝聲;“休走!”;心道:“這些年;我吃那師父給我的大力金丹;又念教我的大力金鋼咒語;加上勤學苦練;兩膀的力氣或有增大;待吾試來!”便輪棒狠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