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4/4 頁)
。
你就是那個旅人。
來龍場的路上,王陽明遇到了遭丈夫拋棄的婦人,為她作《去婦嘆》,詩中只有同病相憐的悲憫。
此刻,陽明為死者作了一首輓歌,不僅有視人若己的仁人之心,更有悟道之後萬物一體的博大胸襟。
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
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
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
異域殊方兮環海之中。
達觀隨寓兮奚必予宮?
綿綿的山峰連線著天邊,遠離家鄉的遊子真想家啊,不知家鄉在西還是在東。不知西東啊,只有蒼天相同。這異地和家鄉不一樣啊,但仍在四海的懷抱之中。達觀而想得通的人到處是家啊,又何必只守在家鄉的室宮?
。。
33 別了 龍場
這年年底,一道吏部的公文下到貴州,擢陽明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
這是怎麼回事,莫非劉瑾這個死太監良心發現,洗心革面了?
寫在紙上的歷史總是寄託著文人幼稚的想法,並不可靠。
真實的歷史是,陽明貶謫龍場這段時間,沒少寄詩給京城的故交,喬宇和儲瓘。
詩,可以用來抒情,也可以用來自救。
喬宇是在任的戶部侍郎,儲罐是退休的戶部侍郎、理學大師。
雖然湛若水和王陽明的關係更近,但作為一名翰林院編修,學問是有的,權力是沒有的。
而兩位戶部侍郎官雖不小(從二品),但離權力中樞尚有一截距離。不過放心,喬宇和一個重量級人物很熟。
吏部尚書楊一清。
此人是除掉劉瑾的幕後推手,成化朝就步入政壇的老政客。
楊一清和劉健、謝遷一干老憤青不同,和李東陽倒是有某些共性。
幼稚的理想主義者為了理想去送死,成熟的理想主義者為了理想而隱忍。
同為劉瑾犯罪集團把持朝政期間的“超級忍者”,李東陽選擇的是守勢,保護了一批老幹部小幹部,使之免受死太監的打擊。而楊一清選擇的是攻勢,他認準時機,果斷出擊,並且一擊斃命,徹底扭轉了朝局。
而此刻,他扭轉了王陽明的人生。
這一刻來的還是太過突然,陽明歷經生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