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直到王陽明的出現,所有的一切才被徹底打破。
7 聖人必可學而至(1)
不過目前為止,13歲的小守仁暫時還只是一個以民族大義為主導思想的少年,他在居庸關考察了一個多月,登長城、訪鄉賢,憑弔古戰場,思考御邊策,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
待王守仁下山時,山道很窄,迎面過來兩個騎馬的韃靼人,大大咧咧,有說有笑,全然不將對面的這個少年放在眼裡。
但很快他們就會為自己的大意付出代價。
王守仁正在為他的偶像于謙死得不明不白感到氣憤。想想看也是,有的偶像很傻很天真,亂搞一氣,搞完了則繼續當偶像,而於謙憂國憂民,鞠躬盡瘁,卻換來個兔死狗烹的結局!心念及此,守仁驀地一抬頭,正好看見那兩個囂張的韃靼人,登時怒從中來,當下搭弓射箭,但聞嗖嗖兩聲,韃靼人猝不及防,雙雙中箭。
可惜王守仁年小力弱,未能立斃二人。一時間國仇私憤,湧上心頭,他連喊帶射,呼嘯著向二人衝去。兩個韃靼人對視了一眼,驚恐莫名,轉身倉皇而逃。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守仁既已出氣,便不再窮追,信馬由韁,緩緩向家的方向走去。
當晚,王守仁就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去拜謁紀念漢朝名將馬援的伏波將軍廟,這也沒什麼神的,我還夢見過自己跑到貴州的陽明洞去。但神奇的是,王守仁在夢裡賦詩一首:“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醒來以後記了下來,死了以後還流傳下來,當真要羨煞很多撓破腦袋也寫不出文章的小朋友。
彼時,由於史上最牛*控朱見深長期不理朝政(朱見深:其實你們誰都沒有讀懂我),導致汪直專權,大臣昏庸,時人戲稱“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聖人云:政者,正也。率之以政,孰敢不正?根據本命題成立,逆否命題同樣成立來推斷,成化年間的朝政從最上面就爛掉了,那麼上行下效,地方官的*便有過之無不及,農民起義就開始四處爆發。
少年王守仁留心時政,關心國家大事,屢次上書朝廷,為平定陝西的石和尚、劉千斤之亂出謀獻策。王華平日忙於政務,跟兒子溝通交流太少,不理解王守仁,便大罵了他一頓,讓他立即停止這一瘋狂的舉動。想想看也時,換作現在,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大談國家戰略,還給國防部寫信,的確瘋狂。
到了弘治元年,王守仁17歲,帶著如何成聖的疑問,回到浙江老家。母親鄭氏早前去世,睹物思人,守仁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殘酷,他越發覺得,外界的東西再多再好,又與我心有何相干?人生終究不過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罷了。這種消極的情緒以及對成聖途徑的苦苦追尋促使王守仁去鑽研道家的思想,為後來的自成一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王守仁終究不是出世之人,他只是遊弋於各種思想,含英咀華,去粗存精,執著地去尋找他所認為的真理。
此次返鄉,守仁還帶著另外一個任務——完婚。
未來的岳父大人叫諸介庵,是本地人,王華的至交好友,現任江西布政司參議(江西省常務副省長)。王守仁小的時候,諸介庵到王家串門,非常賞識小守仁,允諾將女兒許配給他。
時年守仁已經年滿十七,可以成婚了。為了報答岳父的知遇之恩,為了表示尊重和隆重,王守仁不遠千里,親自到南昌迎娶夫人諸氏。
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可惜守仁同學立志獻身哲學事業,對男女之事沒有興趣,在新婚之夜還在外面散步。其實這也沒什麼,喜歡思考的人很多都喜歡散步,但王守仁連散步都比別人散得神奇,走著走著就沉醉不知歸路,誤入藕花深處了。
7 聖人必可學而至(2)
他猛一抬頭,只見眼前一個道觀,匾額上寫著:鐵柱宮。
這段我怎麼看怎麼像《紅樓夢》的風格,就差在道觀門口再掛幅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了,估計是博覽群書的曹雪芹Copy的前人史料。
既來之則安之。但見道觀裡坐著一個閉目養神的道士,一問之下得知他懂養生之術。王守仁正因母親之死,深感“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便開始虛心請教。神秘道士說了些什麼已經無從得知,唯一知道的是王守仁在那個道觀待了一宿,直到東方之既白。
這下急壞了諸介庵一家,還沒圓房就開始玩冷暴力,諸老爺很生氣,正要派人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