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頁)
這些都是綱要,心性高強的人,如果行的是入聖之門,那必然會童心未泯,甚至整天嘻嘻哈哈,就像遜師傅和呂祖他們的嬉鬧,所以頑空師叔在證的道也確實是正道。
而且嬰兒不會去想心安不安,這就是淡泊清虛,本色自然。但古今以來又有幾位聖賢呢,入門者養心煉性還是要靠法門,如達摩大師自己所言:“外息諸緣,內心無喘。”
道佛儒三家有著許多許多的法門,不說平時日常生活中的修養,光是下手功夫,謝靈運就知道了十幾種,覺察法,休歇法,泯心存境法,泯境存心法,泯心泯境法,存境存心法,內外全體法,內外全用法,即體即用法,透出體用法……
這些法門是從師傅那、遜師傅那、典籍等地方得來的,它們大多都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觀”,觀外景、觀內景、觀幻景……
既有幻景,即有心魔,在道門裡“養心”一層最重要的修證便是擊敗心魔,所謂的“擒意馬鎖心猿”。
“心猿意馬”其實都是一種比喻,是指神魂中的兩種魔障,簡單而言,散亂就是心猿,妄念就是意馬。
修士把它們擊敗控制,就可以做到“止念”、“息妄”。
之前修完第一層入靜後,雖然能靜心下來,也能元神出殼,卻遠沒有心安。但擒意馬鎖心猿之後,修士就不需要沉睡識神,也可以清醒著出元神,如同那一次阮先生不需要打坐入靜,說出就出。
識神將會成為元神的臣子,修士平日裡就更加減少了出現散亂、昏沉狀態的次數,那樣無論練功做事,都可以專心致志,提升效率;神魂自然也會變得更強大,不管是魂力值、元神出殼後離開**的距離和時長等,都得到大幅提升。
等到“心安”了,才可以邁入到煉己第三層“煉性”,到時候就有機會開啟心的奧妙,從自己自身裡,獲得玄真無上的神通。
佛家把煉己這一境稱為“止觀”正是此意,止、觀、慧,入靜之後就是觀,觀了有所得,即是智慧。
好處確是多多,但“心猿意馬”不是那麼容易擊敗的,火龍真人在《參同契》中說“心猿不定,意馬四馳”,“心猿”是一隻頑劣猴子,整天在心裡跳來跳去,攪亂心神,十分兇猛;“意馬”是一匹千里快馬,平時尋不到,一旦有妄念生起,它就竄出來,難以拴住。
不管那兩頭孽畜怎麼兇,謝靈運曉得,自己想在中秋鬥才會上不負眾望,在這段短暫的時間裡,至少要踏入煉己第三層。
那麼用什麼法門去修養這顆心呢?
不同於入靜需閉目,養心觀外景的話就要睜目而修,他看看身邊周圍,風吹林動,樹影重重,不停能聽到一些蟲鳴鳥叫,遠處潺潺的溪流聲也傳入雙耳。
泯心存境法?此法即是求對境無心,對事無念,不顧外境,但息自心。有一句詩形容其為“是處有芳草,滿城無故人”,只要如此做到心無一念,那又如何會有散亂和妄念呢?
“不,不修這個。”謝靈運稍一想就堅決地搖搖頭,他才不要這麼修,等會真的修得心如死灰,看到什麼都不為所動,放眼整個金陵,都覺得沒一個故人、沒一個親人,那還是個人嗎?
泯境存心法也不好,心是存了,卻“心不著境”,對境無境,對物無物,見到什麼都覺得是虛幻,“不與萬法為侶,不與諸塵作對”,那以後再無賞山景賞美人的樂趣,活著又有什麼意思?不好。存心存境法如何?心境內外共存而相對獨立,內不緣外,外不入內,各不相到,自住自在,“一片月生海,幾家人上樓”,雖然也欣賞,但你有你景象變幻,我自上我的樓。……
認真的思索一番,謝靈運最後選擇了最合意的“內外全體法”!
此法講究全體息妄,修士于山河日月下,一切心境諸法都打成一片,天地人我,渾為一體,而心性湛然虛明,一片純真,這樣去哪裡有妄心來?正如詩曰:“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
這亦是《山神經》的綱要,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既選定了法門,謝靈運便開始靜靜地“觀”了起來,看著眼前的景色,去感受去相融。
如果是別的一個境,他可能沒有修得那麼快,但身處於熟悉的雲龍山之中,又得了修煉《山神經》的玄妙,在體內的那座雲龍山神相呼應下,他很快就進入忘我狀態,自己與周圍一切融為一體,山就是我,我就是山,或者說無山無我,萬物自然。
在這種狀態下,那顆心不但安了下來,還感到十分舒爽,受到滋潤的神魂也似乎一點點地成長……然而過不了多久,那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