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跑過去看了幾遍動靜,知道了晚上該出現的東西,個子稍大一點的孩子,提前就預定好晚上準備舉的花燈,得意洋洋的四處報信炫耀。
其實那時的花燈式樣極其簡單,劈上幾根竹子,稍微加工成細條,彎成簡易的五角星、圓球狀,糊上紅紙,裡面放上蠟燭,小竹棍一挑就成了。記得有一年,父親早早的給我紮了一個兔子燈,母親還用白紙剪成細條狀貼在外面,下面安上兩個木輪子,兔嘴上在栓一細繩,拉起來嘰嘰咕咕,讓我玩了整整一個月,不知眼紅了多少小孩。
天擦黑,喜慶地鑼鼓就敲起來了。小鎮的鑼鼓遠近聞名,依音調、節奏複雜多變,手勢繁多為特點,最有名的還算唱花鼓詞了,唱詞類似於不規矩的七言詩,講求押韻、順口,臨場發揮,見景生情,唱與鼓點穿插進行,一人四句唱完,鑼鼓聲響,停鑼後則由下一個人接唱,唱手們你問我答,有問有答,如此迴圈往復。玩燈講究家家必到,到了哪家的門前,主人必須開門放炮接燈,敬菸奉火,遞杯倒茶,寓意迎春接福,喜慶吉祥。
從出燈到十六收燈,一般需耗時五個晚上,夜夜是燈火如流,人頭蠶動,大人小孩歡呼雀躍地隨著人流不由自主的向前滾動,貪玩的小孩擠進人群,不是擠掉鞋子就是擠掉帽子,哭著喊爹叫娘,沒辦法,人實在太多,跟本就擠不進去,也不敢蹲下去尋摸,只好等人流透過後,才從滿地狼藉中找出邋遢的衣物,哭喪著臉繼續追趕人群。。。。。。
一場最為樸實、酣暢的狂歡算是畫上圓滿的句號,春天越來越近,一個接著一個看不厭的新景象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
七:
十一:
不用擠進人群中,我就知道撐船的艄公是水生,那曲調粗獷、高亢的嗓音,那隨口而來的雅詞既熱鬧又貼切,除了他、小鎮上找不出第二人選。
來回的拜年,吃喝,熱鬧中忘了天日,轉眼正月就去了大半。這年政策剛放開,上面有意思要放開文化娛樂活動,雖說沒有啥正式的檔案,但好玩的小鎮人還是張羅著要出燈。選出會首,安排人手,忙碌的趕扎花燈。過了初十,供銷社門前的高坎上貼出了紅紙海報,通知各位街坊鄰居今晚觀燈。
天擦黑,久違地鑼鼓聲就在下街敲了起來,燈火映紅了兩岸的山坡,耐不住性子的小孩提早趕過去,吵吵嚷嚷爭搶著要舉花燈,把父母別弄髒新衣服的叮囑話忘得是一乾二淨。大人們停下手中的活,泡好濃茶,備好炮仗,敞開大門,挑亮油燈,準備迎春接福,得個喜慶。
隔壁的炮聲落盡,花團錦簇的綵船就到了門前,太公娘子坐船艙,船身顫悠花燈閃,搖婆旦長衫粗髻麻子臉,手搖蒲扇忙幫船,圍觀者喝彩不斷,熱鬧歡快,一片節慶氣氛,鑼鼓一停,漁家裝扮的撐船艄公,手執長篙面對主人大門就該開口唱上一段:
“喜盈盈來笑盈盈,船到主家賀新春。
恭賀一年更高興,閤家安康享太平。”
唱完1、2句伴奏鑼鼓就開始打頭板,接唱第3句,完了打二板,結束句打落板。每段花鼓詞後,緊敲一陣喜慶地鑼鼓。艄公搖棹划槳,駕船姑娘碎步小跑,綵船好似水上飄。
花鼓詞多是即興演唱,祝吉祥,說喜慶、唱古今、道鄉情、通俗口語,熱鬧喜人。場外人來了興致,與表演者爭唱搶上風,一時間場內載歌載舞,圍觀者喝彩不斷,熱鬧歡快,一片節慶氣氛。
扮艄公的水生接過男主人敬過來的香菸,夾在耳朵上,端起女主人遞過來的溫茶,狂灌一氣,數九寒天都穿著棉襖,他一身戲服夾衣,熱的是通身汗水,卻不敢擦抹,生怕亂了戲妝,拿過搖婆旦的蒲扇一陣猛扇,站門前燈暗處稍微歇息一會,道聲謝,趕緊趕往下一家。
水生不算鎮上人,住鎮後螞蝗梁,算命的八字先生說他無行缺水,因此名字裡有個水字。打小隨吹鼓手寡爹偷偷摸摸趕紅白喜事,吃百家飯,天長日久,練就一付好嗓子,滿肚子的酸戲詞。‘山歌’、‘小調’、‘風俗歌曲’、‘花鼓八岔’、‘號子孝歌’……不管你是如何盤歌,他都能對個嚴絲合縫,人人叫絕,用假嗓“拉調子”,聲音忽高忽低,極像一個怨婦如啼如訴。最有味道的還算酸歌,相當一部分曲目和男女情愛分不開關係,歌詞樸實、生動,曲調優美、節奏渾厚大氣,音域寬廣,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個人感情色彩,反映出山民日常生活習俗、愛憎。但在那個年代酸歌屬於黃色歌曲,大都不敢唱出來。
有幸聽到的一次還是他們玩花鼓玩出了名堂,給小鎮爭了臉面,公社主任得到縣裡的表揚,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