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1/4 頁)
李秀成指著英格蘭,又比劃了下中國,驚訝的說道:“英國距離中國何止萬里,中間全是海洋,他們竟然在兩百年前就來到南洋,不可思議!”
林大基搖頭苦笑:“那還不算什麼,你看這歐洲強國加起來還沒我中國大,國力卻如此強盛,隨便派來一支軍隊就能打敗清國,逼迫他們簽訂不平等條約,這是何等舉止!歷朝歷代都沒有這樣的先例,皇上還是要對他們加以防備。”
張遂謀這幾年開了眼界,再也不是當初莽撞的地主家少爺,仔細的觀察南洋後,對李雲中感嘆:“皇上,這裡竟有個中國人建立的蘭芳國,我們是否要派人聯絡他們,洋人的勢力主要集中在南洋,恐怕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而且為了大漢將來的利益,有必要與蘭芳國建立從屬關係。”
聽著他們的談論,李雲中不由自主的點了點頭,這兩幅地圖就能讓他們一些想法改變,這是他始料未及的,微笑的對張遂謀讚道:“參謀長說的不錯,我們一直注重國內的戰爭,對國外並不瞭解,我已經派人前往日本、朝鮮、臺灣、蘭芳國這些地方,與當地人進行聯絡,等到大漢真正強大,這些就是我們大漢的勢力範圍。”
楊開林對這些地方都不感興趣,對著李雲中勸道:“蘭芳國臣也有所耳聞,地處那樣偏僻之地,距離中國遙遠,中間全是大海,像這樣的蠻夷之地。皇上為何對他們感興趣,再說那裡洋人遍地行走,土著還未開化,也沒有什麼特產可供漢國開銷,何必浪費兵馬錢糧去保護他們。”
林大基笑道:“楊大人有所不知,南洋可不貧瘠,那裡有豐富的礦產,金礦、銀礦多不勝數,中國人在那裡有眾多的人口,如果大漢強盛。就可輕而易舉的控制那裡。排擠洋人。只要把南洋佔領,洋人就無法派兵攻打中國大陸。”
楊開林是個讀書人,看著地圖一下子就反應過來,很佩服林大基的觀點。連連點頭,讚道”“洋人必須從經過南洋才能來到中國,如果南洋不許洋人透過,中國就可保持原樣,繼續過著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李雲中被這話雷得不輕,這幫讀書人怎麼那麼推崇封建主義,巴不得中國就這樣發展下去,永遠不改變。
“落後就要捱打,大漢只有強盛。洋人才不敢入侵,如果一成不變,兩三百年以後,子孫豈不還要受到洋人欺凌嗎!”李雲中語重心長,他感覺現在就是一個婆婆。在給外孫女講人生哲理似得。
漢國首都南京到北京有多遠,張遂謀比劃兩地的距離,驚叫道:“這南京可以走海路到達北京,這樣算來,南京的水師豈不能在天津登陸,天津距離北京不足三百里,三天就可兵臨城下!這可比走陸路近多了。”
這一點李雲中早就想到了,解釋道:“海上兇險,如果沒有大型戰船護送恐有危險,朕覺得還是徐徐北進,再說,這大清不比蒙元,滿人自從入關以來,統治中國兩百多年,根基穩固,我們北伐還要一步一個腳印,直到佔領山東、河南、河北這三地,才能嘗試攻佔北京。”
張遂謀失望的坐下,特也覺得自己剛才的建議有點異想天開,滿清皇帝可不是前明崇禎皇帝,呆在北京上吊,萬一漢軍出奇兵攻打北京,咸豐小兒跑了,漢軍豈不像北伐軍一樣,孤軍深入,重創而回!
趙老七默默的走進來,將一份公文遞給李雲中。
李雲中握著趙老七送來的情報,嘆道:“養虎終為患,湘軍氣候已成!”
張遂謀接過公文,粗略一看便驚道:“這湘軍只用一年就擴充到八萬人,這湖南人都去打仗了?”
身為一個湖南人,楊開林見張遂謀諷刺湖南人,反問道:“湖南人口有兩千萬,湘軍才有八萬人,三百個湖南人中才有一個當兵,如果全民皆兵,我等還能有生存之地嗎?”
李雲中打斷他們的爭辯,總結道:“無論如何這湘軍都是我們的心腹大患,湘軍要比綠營難對付,兵部與參謀部要注意才是,特別是九江這個地方,湘軍是不會放過的。”
林大基回道:“微臣馬上給江西都督趙大人、安徽都督焦大人發去公文,讓他們聯手防禦九江沿線所有城池,監視湘軍的一舉一動。”
李雲中想起安徽,問道:“皖北李得勝可有戰報送來?”
張遂謀暗道糊塗,怎麼把這事給忘了,急忙掏出奏摺雙手舉過頭頂,言道:“這是李得勝送來的奏摺,自從攻佔廬州,第十軍又攻克淮南,如今與僧格林沁大軍在毫州僵持。”
“那個叫張樂行的人怎麼樣了?淮北民軍可有收編?”李雲中有點擔心淮北民軍發展成為原來的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