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美國1929年的金融危機只是早期金融危機事件的一個縮影,它與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和荷蘭的鬱金香狂熱事件一起,作為世界金融證券市場最為深刻的教訓被載入史冊。
更糟的是,2008年這一虛擬市場演變的次貸危機已從金融行業衍生到實體經濟,在“黑色一星期”,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倒閉的“振翅之力”瞬間演變成席捲全球的大規模經濟危機。
是否會引爆3年、5年或是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大規模經濟衰退,迄今尚無定論。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的初衷,莫過於透過拉動房地產消費調整金融產業供需結構,華爾街聞聲起舞銳意創新,結果事與願違引發金融危機,折戟沉沙鐵未銷。
危機以摧枯拉朽之勢,瞬間導致全球市場供需結構的深度錯位,資金鍊斷裂,企業破產,股市暴跌,房地產低迷,失業率攀升,暴力事件激增……
危機的複雜性、蹊蹺性、持續性,更是令人擔憂。
“經濟危機”至今沒有絲毫緩解的跡象,一切仍在發酵、升溫、聚集中,“科技危機”和“社會危機”順勢推波助瀾,逐步浮出水面。
堅定的預警
“科技危機”的警示,勢必引發不同思維陣營、不同行業立場的激辯。
這一警示,似乎與“科技浪潮源源不斷”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馳,甚至本末倒置,一反占主導地位、仍然光環籠罩的理論或學說,並對傳統觀念的意識發起顛覆性地衝擊。
居安思危,據理力爭,撥雲見日,返璞歸真,事實勝於強辯。
引子 一隻熱帶雨林中蝴蝶的振翅之力(2)
於西方而言,資訊科技已基本走到盡頭,生產能力遠超消費能力,產能嚴重過剩,它需要新的科技革命來拉動經濟。
“次貸”和“次優貸”金融衍生商品的過度膨脹是產能嚴重過剩的一種自然形態。
基於不同時代的三次工業化技術革命的高度*整合和深刻變革,伴隨著源源不斷的創業資金大規模地投入科技領域,以及各國政府、企業和民間力量為科技的發展鳴鑼開道護駕保航,極大地促進了科技革命的創新、研發和推廣。
世界因此變得更平了,創新週期更短了,競爭更激烈了,經濟全球化不可阻擋,這意味著在今天這樣一個因資訊科技而緊密便利的互聯世界中,全球市場、勞動力和產品資源都可以“無邊界”地被整個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在單位時間和範圍內實現。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跨越時空,如此週而復始,革新換代,逐漸智盡能索,窮途末路。
相對消費需求的極度疲軟甚至負增長,生產能力與日俱增,供需結構失衡、錯位和斷層,加速了科技發展從萬能走向無能,逐漸自廢武功。
科技“雙刃劍”已經悄然高懸。
經濟危機與科技危機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沒有經濟危機,科技危機遲早也會爆發。
相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積累,中國等亞洲國家的資訊革命尚未完善,中國和印度正以令人炫目的速度向前衝刺,加工製造業和IT外包向這兩個發展中大國決定性的傾斜、集中,造就了“世界大工廠”和“世界辦公室”的堅實崛起。
處於發展中國家第一梯隊的中國,起點低內需旺,厚積薄發,仍有英姿勃勃的堅挺空間。
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後形成的前所未有的海內外中華民族凝聚力,以及農村經濟市場的發展,正在形成中國綜合國力再次雄起的“熱點”,仍有來自於“內需”市場的潛在動力和擴充餘地。
血色黃昏的嘆息
社會危機,歸根結底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配套環境系統岌岌可危,不堪一擊。
日趨激烈的金融風暴,幾乎在極短的時間內活生生地“攔腰折斷”和席捲了許多美國人畢生積蓄的退休養老金投資。
此類投資方式,通常按稅收前後公民法定收入的15%~20%的比例直接月存操作,大部分投資於政府框定、華爾街熱捧、企業操控、個人一頭霧水的所謂長期保守型“吸金車輛”。
此類投資含有大量“合成CDO”和“變異CDO”,即高純度濃縮型次貸和次優貸劇毒金融衍生品。
直截了當地說,這類投資回頭的可能性極小,基本上血本無歸。
在未來漫長的蕭條歲月裡,甚至整個席捲和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