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刑罰實施的先兆。看來天下要亂了。你還是走吧!不要耽誤了我的農事。”說完再也不看禹,就自顧自地耕作起來。(《莊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三、道德的衰廢
古代的人在天地初分之際,大家都能生活在一起,話淡寂寞,沒有作為。那個時候,陰陽之氣和順安靜,鬼神都不會來干擾人類;四時的執行也合於節度,所以萬物都不曾受到傷害,生物也沒有死於非命。儘管人有智慧,他們卻不知道如何使用;那真是“至一”的時代。人們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沒有受到一點外來的干擾。
後來道德漸衰。等到燧人、伏羲治理天下時,也只能做到順人民的心意,而無法與萬物混合為一。道德更衰了。等到神農、黃帝治天下時,只能安定天下,而不能順從天下人的心意。
。 想看書來
第十七章 太上(2)
等到堯、舜君臨天下時,便開始治理天下,教化萬民,使淳厚的民風趨於淡薄,樸實的本性,日漸消滅,人們離開了道去求善,隱沒了德去行事,然後再捨棄天性而順從人心,道德就愈加衰微了。
人心彼此窺探,使得巧詐叢生,更無法來平定天下,於是他們再用世俗的禮文來修飾,以世俗的學善去求見識廣博。但是禮文掩蓋了實質,世俗的學問也淹溺了人們的心靈。
從那時起,百姓墜入迷惑昏亂的地步,再也無法使性情回返真。(《莊子》外篇第十六章《繕性》)
四、老子和陽子論明王
陽子居對老子說:“如果有個人做事敏捷,勇於決斷,通達事理,勤於學道,那麼他可以和明王相比了吧?”
老子說:“那怎麼能和明王比呢?這個人和會技藝的人被技能所累一樣,只苦了自己的形體,亂了自己的心神。俗語說,虎豹因為身上有紋彩,以致指引了人來打獵;猴子因為身體活潑,狗因為會捕狐狸,所以被人拴起來以供玩賞使役。像這樣的人怎麼能和明王相比呢?”
陽子居皺了皺眉說:“那麼請問明王是怎樣治天下的?”
老子答道:“明王治理天下,功業普及,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教化施及萬物,使百姓產生不曾依靠他的感覺。雖然人們無法說出他的影響,但是每個人都喜歡和他在一起,萬物都能各得其所,而他本人卻處於神妙不可測的地位,遊於虛無的境界中。”(《莊子》內篇第七章《應帝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八章 道廢
大道廢,有仁義 (14 );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語譯]
大道廢棄以後,才有仁義;隨著智巧的出現以後,才產生作偽;家庭不睦以後,才顯出孝慈;國家昏亂以後,才產生忠臣。
一、大道廢,仁義興
聖人一用心設仁愛的教化,創義理的法度,天下就開始大亂起來;一發明縱恣無度的音樂、繁雜的禮儀,天下就開始分裂。換句話說:完整的樹木不去雕琢,怎麼可能做出祭祀用的器皿?白玉不去鑿毀,又怎能做出圭璋的玉器來?道德如果不曾廢棄,何必要仁義的教化?
性情若沒有離開正道,要禮樂的制度做什麼?五色要是不混亂,誰會去做文采?五音要是不混離,誰會來應和六律?由此可知,雕琢木材,損毀物的本性製作器皿,是工匠的罪過;而毀壞純樸的道德以行仁義,就是聖人的罪過了。(《莊子》外篇第三章《馬蹄》)
二、虛偽的起源
本性的活動叫做“為”。若一個人的行為走錯了方向,就喪失了大道。(《莊子》雜篇第二十三章《庚桑楚》)
處世若有了戒心,就容易作偽;若是無心而任其自然,就難作偽了。(《莊子》內篇第四章《人間世》)
宋國的演門,有一個居民死了雙親,由於哀傷過度而面容憔悴,形銷骨立。宋君為表揚他的孝行,乃封他做官師。當地人聽到這個訊息,逢著他們的父母死了,都拼命地傷害自己的形體,結果大半都因此而死。(《莊子》雜篇第二十六章《外物》)
第十九章 知所屬(1)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 (15 )抱朴,少私寡慾 (16 )。
[語譯]
聰明和智巧傷害自然,所以棄絕它人民反而得到百倍的益處;仁和義束縛天性,所以棄絕它人民反而能恢復孝慈的天性;機巧和貨利,能使人產生盜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