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試,只剩下桑桑孤伶伶一個人站在外面的石坪上,就在這時,春雨又飄了幾滴,她仰起小臉眯眼看著,開啟了身後揹著的大黑傘。
書院考試和大唐科舉內容相似,總計分為六科:禮科、樂科、射科、御科、書科、數科,分別計算成績,然後以總分招生。入院試上午進行的乃是文試,便是禮書數這三科,而最先開始的則是唐人最不擅長或者說最不樂理會的數科。
考中一片安靜,牆壁上的窗框框著室外白牆粉梅,就像是一幅幅寧靜美麗的粉彩畫,營造出非常合適動心動念的環境,然而在拿到數科墨卷之後,先前還正襟危坐於桌前的學生們驟然一亂,發出低聲的哀嘆。
“怎麼會是綜合題?”有學子痛苦地揪著頭髮。
“我們的運氣太不好了吧?”有學子臉色蒼白。
因為考場紀律中並沒有嚴禁喧譁一條,所以學生們忍不住用各式各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哀切,歷年入院試便數綜合題最難,往往是由文學博士和通數教授一起出題,考生們有時候甚至連題目真正想考什麼都看不懂。
寧缺將毛筆擱在硯臺上,深深呼吸一口微涼的空氣,然後掀開墨卷,只見墨卷上只有一道題目,約摸數十個字,上面寫著:
“那年春,夫子去國遊歷,遇桃山美酒,遂尋徑登山賞桃品酒,一路摘花飲酒而行,始切一斤桃花,飲一壺酒,後夫子惜酒,故再切一斤桃花,只飲半壺酒,再切一斤桃花,飲半半壺酒,如是而行……至山頂,夫子囊中酒盡,惘然四顧,淡問諸生:今日切了幾斤桃花,飲了幾壺酒?”
第七十四章 那年春,我把桃花切一斤(三)
第七十四章 那年春,我把桃花切一斤(三)
因為自幼過著很苦的日子,所以寧缺很擅長控制情緒,或者說擅長可憐地壓抑內心情緒,把黑夜化為陽光現於臉上,很少會傷春悲秋閃現那個遙遠塵世的畫面,然而今日入了書院進了考場,看著窗外桃杏,聽著身邊響起的諸如綜合數科之類的話語,他難以自抑地想著那段寒暑不輟文理雙修的苦逼生涯。
不過也正是幸有那些苦逼生涯,墨卷上這道題對於他來說沒有任何難度,心中快速閃現答案後,他忍不住低聲感慨了聲:“這題也太他媽二了吧?”
確實挺二的,因為答案就是二。
寧缺運腕磨墨蘸筆,非常仔細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答案:“夫子飲了二壺酒,斬盡滿山桃花。”
遠處道畔離亭裡,那道人看著棋枰上的黑白子,右手伸在空中不停彈拔,像是在彈琴又像是在玩耍春風,忽然間他的食指微微一頓,隨著這個動作,棋枰旁的棋甕內跳出一顆啞光黑子,啪的一聲落入棋枰,恰在縱橫線相交之處。
做為昊天道南門領袖,大唐帝國的國師,李青山輕鬆瀟灑玩出這樣一手自然不足為奇,奇怪的是他此時的眉尖蹙的非常厲害,好像對對面的那和尚有些忌憚。
那和尚自號黃楊,如今駐在長安南城萬雁塔寺,傳聞中此人曾經遠赴荒原某不可知之地,得以修行無上佛學,數年前又機緣巧合與當今大唐天子相遇,結為檻內外兄弟,從此便有了個大唐御弟的名頭,但這僧人奉行苦修,平日裡枯坐萬雁塔內誦經譯冊,極少與寺外之人打交道。
黃楊和尚安靜看著棋枰上的棋子,眼睫緩緩一眨,一顆白色棋子緩慢地從棋甕中升起,緩慢地來到棋枰之上,再緩慢地落下,沒有發出半點聲音,柔和至極。白子落下封死某處氣眼,也沒見他如何動作,只是目光輕移便有一粒被吃掉的黑棋子挪到了棋枰之外,那處已有七八子。
大唐國師與御弟下棋,自然無人敢上前打擾,那些小僧小道均自離道畔極遠,沒有機會看到這兩位高人的對弈,不然若讓他們瞧見這般神妙畫面,定會大加讚歎。
李青山看著棋枰上的黑白子,搖了搖頭,轉道:“陛下在宮中,便留一人,陛下出宮,便有兩個要候著,這是從什麼時候成的規矩?這世間還有誰敢對大唐皇帝行不測之事?更何況今日陛下是去書院,難道還有人敢在書院鬧事不成?”
黃楊微微一笑,看著他說道:“我不知道。”
李青山悵然道:“朝小樹的事情你應該聽說了吧?實在可惜,若他十餘年前便能進階知命境界,何至於我們兩個傢伙還得天天跟著陛下當保鏢。”
黃楊搖頭應道:“若無這些年江湖歷練,又在宮中觀湖而得機緣就此悟化,即便才智過人,誰又敢言必能入知命?”
李青山搖頭說道:“那些年你應該還在那座寺裡砍柴燒火,所以不知具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